【本報台北訊】小小男童二歲就滿口蛀牙,牙醫師發現他有語言障礙,復健科會診後確定發展遲緩,但他的父母全然不知。牙醫師追問才發現,男童隔代教養住在鄉下,阿公阿嬤認為「大隻雞慢啼」,不說話、不刷牙也無妨。醫師提醒,遲緩兒應及早發現、早期療育,協助他們對抗刷牙敏感,保持牙口健康。
雙和醫院兒童牙科主任黃慧瑜解釋,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孩童,牙齒構造和一般人相同,但這些孩子觸覺敏感,刷牙就像「拿釘子刮牙齒」,甚至輕輕一碰就作嘔,故齲齒率較高。除了不愛刷牙,因神經系統發展慢,感覺統合、吞嚥咀嚼等功能都落後,吃飯含在嘴巴太久,發酵生酸,使牙齒脫鈣而造成蛀牙。
黃慧瑜表示,三歲前全口蛀牙,嚴重恐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但遲緩兒配合治療不易,五花大綁也難處置。這名小男童由父親定時帶著回診,至今已願意開口讓她看牙,進步很多,醫療團隊看了也開心。
雙和醫院前年十月起承接衛福部計畫,收治二百多名遲緩兒齲齒個案,用大球、刷子、毛巾等慢慢按壓,或進行口腔按摩,協助減敏,讓孩子接受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