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執筆人: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今年度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日前在高雄舉行,由於少子化浪潮,各大專院校受到嚴重的衝擊,危機感已經破表,如何度過難關?如何救亡圖存?成為本次會議討論的主要議題。
台灣高教要能永續經營,甚至前進國際,當然是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套、產業的密切合作,但無論提升教學品質、培育學生跨領域能力、連結在地、推動新南向、國際化、創建學校特色,樣樣需要教育經費的支撐,因此,高教持續發展的關鍵還是資源的挹注。
兩岸的高等教育競爭就是一個明確的案例,過去台大尚能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並駕齊驅,但近幾年中國大陸高教經費持續加碼,清大、北大的年度預算約等同於台灣高教整年教育經費約九百億元的支出。
經費的拮据,使得台灣的大學在國際排名節節後退,例如,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布的二○一六至二○一七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報告,台大已跌至一百九十五名,創新低紀錄。根據該報的資料顯示,台大學校論文影響力分數大幅提升,但該項排名反而下降,可見國際競爭激烈,而教學及研究兩項指標計入「校經費」與「每位教師的研究經費」,台大因此分數大幅降低。可見要在國際上競爭,經費預算的挹注絕對不可缺。
如果單以台灣的高等教育發展態勢分析,台灣的高等教育經費近年來尚有逐步上升的趨勢,但問題是高等院校高達一百五十八所,在校學生高達一百三十萬餘人,經費增加與學生增加不成比例,再加上大筆的經費需以競爭型的計畫爭取,如頂尖大學計畫、典範科大計畫、教學卓越計畫等,以致經費集中在少數學校,導致馬太效應凸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大學M型化嚴重。
另外,申請競爭型計畫時,申請和執行預算的條件與指標都太過細瑣,導致學校無法思考長程發展,且有樣學樣,學校同質發展,無法創建特色。
此次大學校長會議中,教育部提出「高教深耕計畫」的構想,以「面對挑戰、迎向未來、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為主軸,以厚實學生基礎與實作能力、連結校園教學與社會議題、形塑高教職能創新與創業場域、推動高教國際發展全球布局為目標,希望未來學校申請經費時,不再以單一「計畫」為單位,而是以整體校務發展基本重點為規畫原則,依學校校務發展特色訂定目標及經費,以整體性的計畫爭取經費,允許經費運用更加彈性,讓許多具特色且小而美的學校也有競爭的機會。
新政府上台之後,教育部在各區舉辦「高教改革論壇:迎向大學的挑戰」,聽取各界對高等教育改革之建議,用以制定更符合台灣需要的教育政策,是勇於任事的最佳表現。要改變台灣高等教育的體質,提升大學的教學研究水準,進軍國際與全球大學評比,增加台灣高教整體的經費預算,並且有效分配,讓公私立大學實際可運用的經費增加,已是當務之急。
教育部能檢討過去十年重大高教政策的推動的盲點,推出 「高教深耕計畫」的構想,相信是符合大多數高等院校的需求,也是各界所期盼的,而面對著嚴峻挑戰的各大學,是否對學校的宏觀願景、辦學特色能明確地掌握?對學術研究、教學水準提升有足夠決心?對連結在地、社會實踐有有效的策略?對國際競爭、永續經營有勇氣與毅力,而這也是高教絕續存亡時刻,絕對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