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沙溪還稱為「南塘」的明代,一位名叫莫英的將軍派駐雲南後,沙溪繁華熱鬧起來,逐漸形成集市。圖/馬維易
當沙溪還稱為「南塘」的明代,一位名叫莫英的將軍派駐雲南後,沙溪繁華熱鬧起來,逐漸形成集市。
當時佛教盛行,鶴慶土知府看上了沙溪,認為此地人傑地靈、商賈雲集、前景無限,於是集資修建寺廟。於明永樂十三年(西元一四一五年)開始動工的「興教寺」,寺名與中原一寺重名,為大興佛教之意,自此南塘改名為寺登街。可惜因工程浩大,寺廟並沒有竣工。
由山門、中殿、大殿等建築組成的興教寺,是寺登街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之一,曾是披星戴月行千里的馬幫和商旅們的精神寄託。它更是中國僅存的白族阿叱力佛教寺院(阿吒力是佛教進入白族地區後形成的一個分支,又稱白密)。這個教派最特別之處是允許修行人在家帶髮修行。在南詔時期,白族阿叱力佛教達到鼎盛,幾乎每家每戶均設佛堂。
站在興教寺大門前,立馬感受到莊嚴恢弘的氣勢。踏進寺廟,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株橫臥院中的玉蘭,蜿蜒遒勁古意盎然,約兩人合抱的樹身,密實肥厚的綠葉遮住了半個院子。
穿過院子迎面而來的是二殿,也稱天王殿,在本土文化的風格基礎上,仿效中原傳統的寺院式建築,懸山式的五脊頂,結構嚴謹,共有四十六根柱子十三架梁,多梁多柱在全中國罕見,雖歷經五百多年的風雨仍穩固如昔,不減當年風采。
進入後院,也有同樣的古玉蘭,只是大殿右側多了一株香槐。據說,這些玉蘭和槐樹與寺廟同齡,每到春夏之際,院裡瀰漫著槐花和玉蘭的香氣,雖無香客捻香祈福,但天地已為佛家聖地供上了花香。
大殿與二殿截然不同,為重簷歇山頂,殿堂內沒有一根柱子,四周迴廊是典型藏傳佛教的轉經式建築。牆壁內外繪有精美的壁畫,離地面近的部分已被破壞殆盡。靠近門楣上方取材於佛經故事的的壁畫,基本保持完好;左側的重彩描繪圖,則反映了南詔時期的宮廷生活。據說,這些約二十多幅絢麗多彩的明代壁畫,都是由沙溪甸頭禾村的白族民間藝人張寶刻畫的。
沙溪地處茶馬古道的要衝,更是各種佛教流派傳播的匯集之所,在多重文化的影響下,興教寺這樣的布局結構,顯然兼顧了南來北往的馬幫和商旅,在宗教信仰的需要。
可惜文革期間,寺內原有的佛像被搗毀,整座寺廟的主體結構幸運地尚稱完好。更讓人高興的是,大殿內的壁畫,被當地人抹上一層白灰保護下來。雖說難免會造成不小的損傷,但能因此逃過浩劫已是萬幸。
現今失去了寺廟功能的它,搖身一變成了沙溪的老年活動中心,何嘗不也是另一種華麗的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