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歌】 佛子齊豫天籟美聲

文/曹郁美 |2017.01.02
2993觀看次
字級
齊豫演唱佛教音樂,撫慰人心。圖/資料照片
齊豫(右)與潘越雲在小巨蛋。圖/曹郁美提供
齊豫是一位佛弟子,圖為她參加佛光山開山50周年活動。圖/陳碧雲提供

文/曹郁美

〈橄欖樹〉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那裏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為什麼流浪……遠方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

作詞/三毛

作曲/李泰祥

演唱/齊豫

我一直很欣賞齊家人的名字。齊豫是旗人(滿族),後來先人遷居至山東,其父名為齊濟,是中華民國的國大代表;齊家孩子名為齊魯、齊豫、齊秦,既簡單響亮,又扣合中國古地名,可見他們是書香世家。

齊豫就讀台大考古系(後改名人類學系),大三那年參加了金韻獎與民謠風的歌唱大賽,邊彈吉他邊唱歌讓評審驚喜,兩邊都得到冠軍。後來雙方出版紀念專輯,齊豫在金韻獎唱了〈春天的故事〉(李泰祥作曲),在民謠風唱了〈鄉間小路〉(葉佳修作曲)日後都成了經典;總之,齊豫的紀錄無人能及。幸虧新格唱片(金韻獎的主辦單位)眼明手快簽下她,但也只有一年合約,約滿之後她就赴美讀書了。

就在這一年中《橄欖樹》出版,李泰祥的作曲才華、齊豫的美聲天籟皆令人驚歎,還有文青最愛的作家三毛寫詞,真是黃金組合啊。

觀察齊豫的歌唱生涯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她唱李泰祥的歌。第二時期,她轉進滾石唱片,新的齊豫出現了,讓人眼睛一亮。第三時期,傳播佛教音樂,「佛子齊豫」是她另一形象。以下逐一敘述。

李泰祥是師大音樂系畢業,主修小提琴。新格唱片給了他機會,請他以大型管弦樂編制改編中國、台灣民謠,於錄音室中指揮樂團灌錄而成,專輯名稱是《鄉》,其中〈馬車夫之戀〉獲得好評。本專輯成為橫跨古典與流行之典範,市場銷售佳,是藝術與商業相互結合的成功範例。

李泰祥欣賞齊豫,數年之中倆人合作了數張唱片,但只有《橄欖樹》大紅,其他大多叫好不叫座。原因是李泰祥畢竟是學院出身,他的創作普遍欠流行,或者說得好聽一點是不討好、不媚世,惟有懂音韻者才會欣賞他,那當然是「小眾」啦。可見他的優點也成了缺點,他的歌惟有齊豫、唐曉詩、許景淳這些唱功強者才能駕馭;因此有個中肯的評價是:李泰祥的歌只能「聆賞」,不能「跟唱」。

有一天,唱紅〈流連〉的費翔自國外來台,進公司洽公,閒暇之時我與他聊天,問他最近喜歡誰的歌?他回答:「我喜歡齊豫的《祝福》。」啊,這張李泰祥與齊豫合作的專輯,出版了一陣子,市場冷淡,是典型的曲高和寡,卻贏得費翔的肯定。說起來費翔是他們的知音啊!

也許是唱了李泰祥的曲子彷彿漫步在雲端顯得高不可攀,齊豫進了滾石之後其歌路丕變,親民多了。

一九八五年滾石唱片找來了三毛、齊豫與潘越雲,策畫一張《回聲》專輯,由王新蓮與齊豫擔任製作人。先是蒐羅三毛的十一首詩,再交由作曲家李泰祥、李泰銘、陳揚、李宗盛、翁孝良等人譜曲,整體具有強烈的企畫概念。主打歌〈夢田〉由翁孝良作曲,紅遍了大街小巷。

齊豫的高音清亮,潘越雲的中音繚繞,兩人千迴百轉地唱著:「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每個人心裡一個一個夢……用它來種什麼?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開盡梨花,春又來。」

〈夢田〉的和聲譜亦令人驚豔,黃韻玲的編寫把「二重唱」帶入一個新境界,讓二個聲部高低穿梭,表面上是各唱各的,其實聲階韻律的和諧暗藏其中,是和聲編寫的佳作。

另一首李宗盛為齊豫寫的〈七點鐘〉亦甚受歡迎,她高拔地唱著「是我──是我──是我」,再唱「是我──是我──是我」,連續六次「是我」,把女子等待七點鐘到來的心情詮釋無遺。

至於羅大佑為她寫的〈船歌〉,這是電影《衣錦還鄉》插曲,她的小調轉音漂亮,磅礡的男聲合唱也烘托得整首歌剛柔並濟。這首歌不好唱,換氣要換得不著痕跡,有一次我在網路上看到王菲唱這首歌,可見王菲也有意挑戰高難度歌曲。

齊豫的英文有多好?我聽到一種說法是她在美國說英文時,老美都以為她是在美國長大的華人,根本不知道她是「外國來的」。所以她的英文專輯不容忽略,從第一張《STORIES》開始,張張皆令人激賞。

我並不清楚齊豫是何時開始學佛?什麼因緣觸動了她?但相信每個人都有他的心路歷程,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只知十餘年前她已開始唱佛曲,配合著她的天籟美聲,彷彿天人吟唱般充滿靈秀逸氣。一首首〈清淨法身佛〉、〈佛子行卅七誦〉、〈般若心經〉、〈大悲咒〉、〈準提咒〉、〈懺悔文〉、〈八聖吉祥祈請文〉等,把傳統佛曲重新改造注入新意,聽著聽著我們乾涸的心靈似乎都受到了滋潤。

齊豫學佛並非只是做做樣子,她每日做功課,勤誦《大悲咒》,是真心誠意地憶佛念佛。

佛子齊豫,請繼續把你的好聲音散播出來,建設「人間佛教」淨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