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絮語 儀式

文/方梓 |2017.01.02
2011觀看次
字級

文/方梓

有時很難忍受某些儀式,過度冗長、堆疊,彷彿無止無盡,找不出結束的出口;滿溢情感的言詞,像甜過頭的冰淇淋般黏膩,令人十分反胃。

在長輩的家祭,司儀以極裝飾的聲音,替未亡人念出〈悼夫君〉文,左一句夫君,右一句夫君,字字纏綿悱惻,句句恩愛無比,聽著聽著宛如沈三百與芸娘再世。接著是兒女對父親的悼念文,仍是一大堆多麼慈祥、多麼偉大的「父親大人」恩同再造……這些過度溢美的詞句全是來自生命公司。

有時看到代家屬哭的哭喪女「孝女白琴」,哭腔哭調地喊著「阿爹、阿娘」或「阿爸、阿母」,完全不符平常家人實際的稱呼,若死者真有知,大概要先抗議哪來半路認老爸。

「孝女白琴」的名稱,是從布袋戲裡尋找母親的「孝女白瓊」而來,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以為哭喪女的儀式是台灣特有;事實上,儒家文化的葬禮將「哭」稱為哭禮,是一種重要的禮儀,不只是情感的表達,後來民間喪禮的哭又以婦女為主,於是出現了專門代哭的哭喪女。

哭喪女有專門的打扮,有些穿著普通的素服或喪服,有些穿著戲服;有些哭喪女不但要代哭,還要負責以悲慟的語氣念祭文,甚至協助葬禮上其他事務如打掃、準備供品、摺冥紙、上香等;後來更衍生出電子花車,少女穿著清涼的樂隊表演或鋼管舞。

劉梓潔〈父後七日〉(後改編成電影)一文,便敘述在繁文縟節的喪禮儀式中,感受不到喪父的悲傷,只有不斷被迫表現「查某囝來哭」,直到喪禮結束後才能真正悲從中來。

然而這些儀式真能化解家屬的悲痛嗎?或是讓死者走得更安詳?當然都不能,是做給外人看的,都是為了面子。俗諺說「生前一粒豆,勝過死後拜豬頭」,再隆重、風光的儀式,遠不如生前對他/她好。

記得曾參加一個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不知為什麼好幾個「長官」輪番上台致詞,而且都是念完助理或祕書準備的稿子後,又落落長地說些個人的寫作經驗,等這些長官們致詞結束,剩下的時間只夠快速地頒發獎項,至於當天的得獎人是誰、寫了什麼,根本毫無印象,頒獎成了長官露臉說話的儀式。

儀式是對具有宗教或傳統象徵意義的活動的總稱。儀式進行有一定的時段、特定的場合,且透過個體、群體或團體組織主持和進行,例如身分的轉變,如結婚、誕生、就職、畢業時,也會有儀式進行。

儀式最初只是象徵意義,是某種有意義的進行形式。然而,很多儀式最後都僵化成了空洞的框架,如結婚,從傳統的嫁娶儀式逐漸變成半中半西的方式,或許是符合現代社會的文化轉變,只是往往喜宴時間過長、吵雜喧鬧,彷彿只是去吃一頓延遲一個半小時的飯局。開學或畢業典禮也是,常是校長訓了落落長一堆連自己也做不到事項;畢業應是學生的事,偏偏有一群縣市長、議長、董事長、家長會長……一個個上台談人生道理,彷彿是他們的典禮。

儀式,簡單、隆重就好,疊床架屋不是儀式,是表現,是表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