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昨因誤食外觀與「芋頭」相似的「姑婆芋」,導致食物中毒就醫。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統計,二○一○至二○一四年誤食姑婆芋中毒共發生兩件,會引起神經性中毒症狀,腹瀉、嘴麻甚至口齒不清。呼籲國人勿亂採野外植物入菜,以防食物中毒。
昨天元旦一早,徐國勇因誤食姑婆芋,吃幾口後滿嘴發麻,喉嚨、胃部刺痛,馬上掛急診。他在臉書上貼文,表示參加元旦升旗、看到三軍儀隊表演,心情極好,八點多回家吃早餐,稀飯配「芋頭炒芋梗」,才吃了兩三塊芋頭,心想「幹嘛芋頭炒辣椒?」滿口發麻刺痛,驚覺「中毒了」,趕緊掛急診,吊完點滴「感覺好一點了」。
食藥署研檢組技正林澤揚指出,民眾常因姑婆芋外觀與芋頭相似而誤食,但仔細觀察、分辨,兩者還是有不同之處。
俗稱海芋、觀音蓮的「姑婆芋」葉子呈心狀箭形,葉片表面光滑、油亮,心型葉面的凹陷處較芋頭深,全株根莖葉都有毒;芋頭葉形是盾形,葉脈較不明顯,葉面有細毛,噴水後會形成水珠狀。姑婆芋葉子與莖部「接點」距離較近,芋頭則較遠。此外,芋頭的地下根有紫色斑點,姑婆芋的地下根較細長且偏黃色。
林澤揚說,姑婆芋因所含植物毒素成分為草酸鈣,誤食會出現喉嚨痛、口腔麻木等症狀,有些人還會伴隨流口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及腹痛等,治療約一兩天就會好轉,通常只要配合多喝水,就可讓體內毒性隨新陳代謝排除。食藥署統計,二○一○至二○一四年民眾誤食野菜導致食物中毒共通報十六件,其中以誤食「綠褶菇」中毒占六件最多(約占三成七),其外觀像白色雨傘菇,誤食會出現嘔吐、腹痛、血便等症狀;居次的「姑婆芋」中毒有兩件;誤食外觀很像火鍋用山茼蒿的「歐洲黃菀」一件,吃下肚恐傷肝致命。
林澤揚表示,綠摺菇、姑婆芋都生長在中低海拔地區,民眾登山很容易見到,誤食中毒的通報數也較多。他提醒,綠摺菇、姑婆芋和歐洲黃菀的共同特性,是毒素都不會被「高溫」破壞,民眾即使「煮熟」再吃,一樣會食物中毒,不可不慎。
食藥署也在網路上宣導判斷姑婆芋與芋頭之方法,詳見食藥署網站「預防食品中毒專區及闢謠專區」。
邊念佛 邊急診
徐國勇說,家人在後院採自種的芋頭,不料卻「連姑婆芋都採進來煮」,才咬完吞下兩三口,嘴裡就一陣發麻,緊接著喉嚨刺痛、胃也刺痛,覺得不對勁,「哇!代誌大條了」,他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緊急去新店耕莘醫院就診。昨天上午十點多返家休息,目前一切安好,在家靜養中。
徐國勇說:「拔點滴回家,應該OK!但暫難開口說話,仍刺刺的!」他自我解嘲:「新年第一天過厄運,希望往後天天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