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娟
「我願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句千古名句讓我們認識了龔自珍。龔自珍生於官宦之家,少年即讀書負才,意圖效力國家,施展抱負,希望為朝廷做比他的父祖輩更大的貢獻。
人們常說「虎父無犬子」,如此一位愛國詩人,那麼他的後代應該也有一番作為才是。可是令人唏噓的是,他的兒子龔半倫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但他卻走了一條與父親完全不同的路,他引領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成為千古罪人。
一個愛國詩人為什麼會培養出一個漢奸兒子來呢?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當年龔自珍懷著滿腔的熱情,一心想要為朝廷效力,誰知官場並不得意,他的情懷只能夠通過文字來舒緩,忙於朝政的他,在家也很少有時間和孩子溝通,年幼的龔半倫最大的樂趣就是讀書,通過閱讀各類藏書他的知識很廣,但是性格卻很孤僻,很少與人交流。他親眼目睹了父親在官場上如何地被人排擠,在心裡深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偏激的龔半倫不明白,為什麼父親要如此忠心於一個腐敗沒落的朝廷?他痛恨這樣的朝廷,是這樣的朝廷讓他早年喪父,飽受流離失所之苦;他並不能夠理解父親的滿腔熱血,愛國之志。
如果當初龔自珍能夠在忙於政務之餘,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兒子,給予他多點關愛,多給孩子講講何為愛國,也許,龔半倫不會走上這條賣國求榮的不歸路。
愛國也要愛家,對於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要,要想「虎父無犬子」,就要重視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