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潔
酒起源於中國、流行於世界,在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在當今的社交酒會上,經常聽到相互之間相互勸酒的辭令——「乾杯」或者「先乾為敬」,卻不知這兩個詞語有著不同的淵源和文化含義。
在中國古代,喝酒首先是一種禮儀活動,是很莊重的,其次才是娛樂身心的活動。按照席間尊卑長幼排序坐好後,酒席才能正式開始。
喝酒前,主人必須先於客人飲酒,稱之為「獻」;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禮俗,主人先乾為敬,是向客人表明酒中無毒可放心飲用。
主人在喝過酒之後,客人也必須一乾為盡來回敬主人,稱之為「酢」或「報」,之後,賓主雙方就可以相會勸酒,賓為「應」,主為「酬」,這也就是後來人們常常所說的「應酬」,引申為交際往來;陸遊〈晚秋農家〉詩就曾寫道:「老來萬事懶,不獨廢應酬。」這樣的禮俗慢慢衍生下來,就是現今我們所見到的「先乾為敬」。
而「乾杯」則是舶來品,源於十六世紀的愛爾蘭,原意是烤麵包。當時的愛爾蘭人習慣把一片烤麵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純性。到了十八世紀,「乾杯」這個詞才有了飲盡杯中酒的含義,並且發展成宴會祝酒之辭。
乾杯時,人們往往還要互相碰杯,據說這與教堂敲鐘是同一意思,為了驅除惡魔;另有一說,是歐洲貴族盛行用毒酒進行謀殺,因此上流社會的人們在聚會飲酒時,互相碰撞各自的酒杯,使酒杯中的酒碰濺到對方的酒杯中,以顯示酒中沒有下毒,象徵誠意。後來,這種形式就逐漸演變成為一種顯示紳士正直風度的禮儀流傳了下來。
在中國古代,與乾杯相似的詞稱為「杜舉」,也就是喝過別人敬獻的酒之後總要揚起酒杯,又稱「揚觶」,但絕無碰杯之說。可見,「先幹為敬」崇尚君子風格,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而「乾杯」則凸顯西方的平等意識,既要相互尊重,又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
而今,世界的交融,文化的碰撞,讓「乾杯」和「先幹為敬」也不分彼此地運用了。只是,人們忙碌於酒桌文化的博弈時,是否還能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