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邁入高齡社會,政府正積極推動長照2.0來因應。大專院校紛紛開設長照相關科系,卻面臨招生不易窘境。主要在於國人誤以為長照照服員就是照顧失能老人病患,和現在外籍看護一樣得負擔過多勞力,沒有遠景而不願就讀。
日前一場有關技職院校未來發展的座談會中,有大專院校校長指出,台灣現在年輕人不願意當黑手,進到工廠實習要求保持素顏,工作環境一定要有冷氣吹,且工作時數不得過長。所以年輕學子對於要付出相當勞力來照顧失能老人的照服員,自然興趣缺缺。
面對國人誤以為長照人員只能做為老人把屎把尿的看護工作,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特別針對長照人員培育設計核心模組課程,分成照服員、居服督導員、照管專員、經營管理模組。除基本照護工作訓練、實習、個案檢討、心理溝通課程,也教機構行銷、經營。
此一課程設計主要在於呼應長照多元服務特色,同時也讓有意從事長照工作的學子可以看到遠景,並非只把長照停留在勞力付出上的印象,未來仍可以朝管理商業經營方面發展。
為因應長照人力短缺,政府在規畫長照2.0時,必須要把照服員賦予專業化角色;並提高照服員專業薪資和福利,不要把照服員視為低薪勞動人力。事實上,照服員的專業性,不只協助失能者日常看顧起居,也可扮演陪伴、心理療癒角色,這些都需要專業訓練。
長照對象不完全是失能臥床患病者,也有些是生活無人照料的失能長者。這些長者通常會擔心生活,沒有親情陪伴,而覺得寂寞無助,這時候照服員就可提供專業問候、關心,能發揮療癒效果,甚至能部分取代子女的功能。
預估台灣到一○九年六十五歲以上失能者將突破六十萬人,需要長照照服員將超過六萬人,現在的外籍看護不到三萬人,未來將出現嚴重供需不平衡,所以急需培育照服員。
長照十年計畫於一○六年結束,此一階段在於建構長照服務網,目前照服員配置有五成在長照機構,兩成在醫院,兩成為居家服務,社區照服員不到一成。
此種配置是否符合未來長照2.0的規畫有待評估,同時人員之培訓也必須因應未來不同配置的發展,才能符合實際需求。
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長照失能者需要不同專業照服員予以照護,政府需精準預估未來十年需求,進而和大專院校協商如何建構照服員之專業課程,讓這些照服員一畢業就能夠立即到位,分配到不同類型長照服務,不要有所偏差,培養出一大堆以經營管理為主的長照管經理人,卻不是在第一線服務的專業照服員。
辛苦、低薪、沒有尊嚴和無發展的工作,年輕人不太願意去做,但辛苦、高薪、有尊嚴和前景的工作,年輕人還是願意做。
當大家把長照照服員視為有專業、高福利並對社會有貢獻的職業時,自然就會有許多人去報考長照相關科系,自可解決長照2.0將面臨照服員和失能者供需失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