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今年上漲超過一成,但交易量卻一直低迷。為了提升量能,立委主張把當沖交易的證券交易稅由毛額改為當日交易淨額。財政部、金管會則在協調當沖的證券交易稅由千分之三降至千分之一點五或千分之二,業者則建議降為千分之一。
之前也有調降證交稅的建議,但行政院長林全認為過去台股每日成交量二千億元以上時也課證交稅,可見成交量與證交稅未必有直接關係;且現階段調降證交稅,只會增加股市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引發有人主張課證所稅,反而紛擾不斷,因此林院長拍板不再碰證交稅。
台股量能不足是普遍常態。前金管會即陸續推出刺激台股量能的措施,如一○三年初開放現股當沖先買後賣;去年中又開放了先賣後買,使得台股已可雙向現股當沖,新增當日沖銷交易標的也增至一四三二檔。雖當沖交易量略有增加,但只占股市總成交量的百分之十左右;低於美國的百分之五十,日本百分之四十五,英國百分之三十六,香港百分之二十。
當沖的好處是每天損益結算,投資人可視國際變動快速反應,作多、作空都可以。因此能因應愈來愈多的「黑天鵝」,但是短進短出,每日平均交易成本(包括手續費和證交稅)約百分之零點六,累積的交易成本可觀。因此無論是政府調降稅基或稅率,或是券商調降手續費,只要能降低當沖的交易成本,應有助於擴大成交量。當沖若因此而更加活絡,提升日均交易量,證交稅損失的稅收可能不大,甚至可以彌補。
鼓勵當沖的缺點,增加買盤雖然能同步提供大盤上漲的動力,但也相對地帶給大盤更大的賣壓;一來一回間,可能推升成交量又抑制股價續漲的力道。有量無價,可能導致次日震幅有限,讓當沖失去標的,且當沖交易也可能減少信用交易而發生「內部替代」。當沖證交稅調降,不妨以一年為觀察期,根據實施後股市價量的變化,做為未來是否繼續實施的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基於股市是經濟櫥窗的道理,目前台灣資金大量外移,大戶一去不回。新上市家數減少與減資家數增加,投資人老化,台股本益比低卻無法吸引散戶進場,幾乎都靠法人和外資撐盤等,在在顯示台灣在「經濟基本面」問題重重。如何針對業者投資意願不高,投資人找不到幾個績優股投資的問題,對症下藥才是台股未來能否脫離低迷的關鍵。
可惜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對國內經濟,如就業和所得成長的助益有限;五加二的產業政策效益不明,短期內也難以見效。自由貿易覆蓋率又低,加上兩岸關係惡化與紅色供應鏈的威脅,歐美保護主義興起,政府遭遇更艱鉅的挑戰,確實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另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五,股利抵減率減半,不但造成內資的大、小股東稅負增加,和營利事業所得稅的差距擴大,更促使企業不分配盈餘。外資的稅負又比內資差距擴大,恐怕是造成資金和人才外移,企業不願上市或減資的關鍵原因。建議政府基於改善投資環境的立場,盡速檢討所得稅制,將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級距稅率,調降至南韓的百分之三十八以下;股利所得方面,考慮恢復抵減率至百分之百,或改為分離課稅,也許更能消除租稅障礙,吸引人才及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