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郭壽旺(實踐大學國際長)
課堂上,學生們談論著世界各國美食,法國學生自豪的說著法國是世界上享受美食最有品味的國家,德國和匈牙利學生有點不以為然卻也沒有太多爭論,大陸學生顯露出不認同的表情,應該是經過思索後舉手表示中國菜才是最具文化底蘊的料理,香港學生堅定的表示廣東菜的獨具一格,非洲史瓦濟蘭學生笑著聽大家表達意見,哥倫比亞學生與鄰座俄國同學交頭接耳的談笑,台灣學生仍然不發一語亦不表露任何情緒。一間教室,綜觀世界,國際交流之價值如是也。
課堂討論主題不設限,讓各國學生盡情表述他們看待自己國家和台灣的差異,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原因。法國學生不懂為什麼台灣到處都有餐廳?怎麼有這麼多人不在家吃飯?他們雖然覺得台灣食物便宜,但是普遍感覺用餐環境不佳,因為法國人把餐廳視為社交場所,如朋友聚會或家人慶賀宴會,抑或是個人沉思獨處之處。因此,對法國人而言,法國餐廳價格昂貴是合理的,至於填飽肚子這件事,就在自家廚房解決了事。
歐洲國家飲食觀與亞非國家截然不同,所以引起了各國同學討論的樂趣。台灣同學被點名表示意見,倒也侃侃而談,以在地主人之尊企圖捍衛台灣美食王國的地位,在在引述「民以食為天」的傳統作為中華民族對吃的講究,強調因為吃對民族的重要性,故餐廳小吃店林立,是為彰顯百姓們豐衣足食的富足社會。大陸同學深表贊同的加碼演出,提供了在大陸各地對於食材的考究,衍生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處不止於高深的藝術涵養,更展現於食衣住行的生活品味之中。兩岸青年在飲食議題上,找到「同仇敵愾」的理由,似乎有著「共抵外侮」之勢。
非洲同學們表示讚歎,質樸靦腆的笑著說他們覺得台灣的東西好好吃,雖然他們覺得有點貴,但是因為台灣人的友善,他們常常可以吃到免費的好吃的食物。俄國、匈牙利和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學生,深表認同的分享他們離開台北去探索台灣的經驗,因為台灣路標和資訊雙語化的不普及,致使旅行途中不斷的迷路,因此不斷的問路,他們的共同收穫是,每一次問路都會因此被免費帶到目的地,而且會被招待一頓美食,他們兩天的旅行幾乎不需要花錢吃飯。德國和法國同學也全然忘了歷史情仇,興奮的詢問匈牙利同學如何去那個可以免費吃飯的地方。
一堂課,經由飲食的話題,激起了跨文化的溝通,燃起了學生們對自己國家文化的省思,也串起了不同國籍、語言、文化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原來,飲食這項人類最原始的欲望,可以藉由料理的師傅和上菜的人的用心與細膩,讓人忘記仇恨、減少差異、弭平傷痕,盡情享受美食。
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人與人之間的跨文化交流,不過就是細膩的規畫,用心的經營,把每一次的國際交流機會,如同邀約好友品嘗一道道的美食菜色,杯酒之間,賓主盡歡,是為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