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十六日晚間開幕,隨即展開首場主題講演。
講演分別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學系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賴永海、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等人,闡述人間佛教,直探佛陀本懷的體悟。
蘭卡斯特從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角度,思考人間佛教的當代定位,他強調,世人以為現代化是光明美好的,但在逐漸背棄道德、倫理下,星雲大師為此提出許多相關理論,諸如建設人間淨土,社會和諧共存等。
蘭卡斯特說,慈悲心和同情心是每個人都需具備的,佛教的許多觀點,並非哪個時代才有,隨著時代的變遷,需從不同面向和觀念看待,甚至可以藉由人間佛教重新檢視佛教的現代性。
賴永海則從「什麼是佛教」,回溯何謂「佛陀本懷」。他指出過往傳統佛教,信眾與佛的聯繫就是求福報、求善果,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最大特點就是「給」,將「求」的佛教變成「給」的佛教。他引述星雲大師「了解緣起者,必定是有智慧的人」,強調緣起即性空,凡事不應只有單向思考,而應多方思惟,與其改善外在環境,不如改變內在的心境。
覺培法師從星雲大師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說明星雲大師心繫佛教,善用各種度眾方式,顯示人間佛教的本質就是佛陀的本懷。
覺培法師指出,現代社會極大化的差異造成人心不安,而人心的困惑則是佛教發展的最好契機,但佛教是否能夠真正走入大眾,成為心靈的養分,是這時代的弘法者所面臨的挑戰。並以今年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中,星雲大師主題演說「共識與開放」說明,同體共生和共榮都是共識,如果人類懂得同體共生,則差異不是問題。
「開放必須放下成見對立,使自己虛懷若谷,是出世入世不二、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真空妙有的示現,」覺培法師說:「從此脈絡找到圓融,也會找到人生幸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