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品學兼優同學畢業後赴美留學,獲得學位續往德國深造。博士加博,她留在德國教書,作育「德才」。
有一天她抱三歲兒子,有位德國老太太看了,對孩子說:「下來,你媽媽這麼瘦弱。你要自己走。」又轉頭對她說:「孩子從小要教導。」經過這番勸說,母子慢步走回家。
我到德國出公差,在慕尼黑走回旅館,碰到有位媽媽攜兒漫步街頭,遇另一位媽媽,她脫口說:「現在九點多了,小朋友怎麼還沒上床睡覺,還在街頭逗留?」那位媽媽頻頻點頭稱謝說:「正趕路要回家休息。」
如此情節發生在台灣,可能被回嗆:「干你屁事!」台灣就缺乏「雞婆」關心別人的事。
我同學下了結論,難怪在德國,外國人可以在德國的大學、研究所教書,但不能教小學,因為小學教育旨在培育國民幼苗,教與導並重;至於成人,心性大致已定,教而不導。
期待掌舵教育大員,乃至各級教師及家長,用心力行「教之、養之、導之」,齊韁並馳。
巫敏生(台北市/退休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