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前台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江兆申,開創一股清新的新典型文人畫風,已贏得近現代藝術史上的地位,在他的入室弟子中,周澄集詩、書、畫、印多項才華於一身,成績斐然相當具有代表性。
六十四歲的周澄,生於宜蘭羅東,五歲時父親開始教他書法,不同於一般習字入門先學「永」字筆法,父親要求孩子們寫的是「誠實」二字,使他對書法產生興趣,自發性練習。國二時,父親安排他加入頭城「八六書畫會」,從康灩泉先生以閩南語學讀《千家詩》、漢詩並習書法。
當時一位國中同學的父親開設印舖,周澄常去同學家,也學著拿起刀來開始刻印,高二時,從事石礦業的父親進口一批滑石,由於滑石質地軟易於雕刻,父親便鼓勵他認真學習篆刻。一九六一年,周澄考上師大美術系北上求學,在江兆申的「靈漚館」裡住了一年。江兆申作畫寫字時,周澄就在一旁磨墨觀習,領會筆墨精神並習詩對句,兼學篆刻,隱然確定日後從事山水畫創作的方向。
周澄相當喜愛張遷碑的隸書,便下工夫臨摹張遷碑方整、穩重的字體,幾年後掌握張遷碑的精神後,為免流於古板、拘謹,開始找性情趣味完全不同的名家,汲取前人創作的菁華,進而啟迪符合時代的創作風貌,形成自己的風格,成為一種最自然,最順理成章的藝術創作。
對佛法的體悟,他也從儒家入手,然後透過佛法的參悟,將儒、釋、道各家的精粹融於心中,而在這樣的綜合、轉換間,周澄坦言自己原本嚴肅的心性,透過佛教禪門公案活潑富禪機的對話,待人處事也更加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