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集的第一個算是古董的東西,就是石臼,三十餘年前,在金門服務時的偶得。
堅硬的青斗石打鑿成像碗一樣的臼,裡外不知經過了多少人手與歲月的拂磨,沒有了石頭的粗礪,而顯得圓潤。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我收集的第一個算是古董的東西,就是石臼,三十餘年前,在金門服務時的偶得。
堅硬的青斗石打鑿成像碗一樣的臼,裡外不知經過了多少人手與歲月的拂磨,沒有了石頭的粗礪,而顯得圓潤。尤其,小巧的身型外,巧妙雕琢了一隻繫著綵帶的葫蘆,葫蘆的諧音「福祿」,於是一件普通的工具就變成富含文化的藝品。
杵,早就不見了。我把這隻應是清朝時的石臼,擺在書案上,當做煙灰缸,常常在煙霧中遙想,製作的工匠,一定是位有著傳統文化底蘊的民間藝術家,才會在砸、搗、研的日常工具上,加上了中國傳統含蓄的圖像;讓人們在艱辛又重複的工作中,有著一股期盼,期盼著有朝一日,有福有祿的美好歲月終將到來。
然而,讓我訝異的是,月前赴河南,參觀鄭州博物館時,發現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商代人使用的石臼──僅在一塊原石上鑿出一個凹洞;與我鍾愛的石臼造形,大異其趣,若不是說明牌上寫著石臼,如何能相信眼前的石頭,就是石臼。
到了今日,石臼已在我們的生活中汰除;只偶爾在表演中現身,像舞台上一個道具似的,卻不知它已陪伴我們三千餘年。
註:鄭州商城遺址為商代都城遺址,位於現在的河南省鄭州市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