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同源的獨特地景,總讓第一次見到的遊客驚訝不已。圖/張廷鋐
文與圖/張廷鋐
丙申年荔月(農曆六月)正值溽熱,心情煩悶;遂與友人驅車出遊,漫無目的自大里杙轉入交流道,一路向南行駛,途經濁水溪,廣闊的溪水以二水為沖積扇扇頂而沖積成大片的良田沃土,後人再以施厝圳灌溉成就了魚米之鄉的美名。
再往南,途經斗六丘陵,憶及愚人節前後紫斑蝶橫越國道的盛況,果真是季節限定,如今已不復見;續往南,途經嘉南平原,南風徐徐吹來,只見金黃色的稻田微微彎腰,連綿的稻浪彷彿訴說著農人豐收的喜悅;心裡煩悶稍解,只見眼前斗大的路標「白河、東山」交流道將至,順勢下了交流道。
大地的脈動是造物者最美的創作,面積僅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位處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因為板塊的擠壓而隆起成台灣島,小小的彈丸之地卻擁有豐富的地貌景觀,在台灣綠島即可遇見世界罕有的海底溫泉;在台灣陽明山更可以看見典型的錐狀火山矗立;在台灣南部關子嶺的水火同源更是水火並存的獨特地貌……
據關子嶺在地居民所言:在遠古時期,火龍與水虎因細故而有爭執,後以武力相鬥而致兩敗俱傷,最後水虎化為泉水、火龍化為火而成為今日水火同源的奇景。
若以地理學的視角來看,水火同源恰好位在六重溪斷層的背斜軸部,而地底的天然氣順著裂隙噴出並伴隨著出露的泉水,若因天雷勾動地火而引燃,則成水與火並存的特殊景觀。
來到水火同源,只見市政府用心規畫的入口意象,清楚的指引旅人前往目的地;來到水火同源,只見不動明王神像端坐於獨特的地景上,盡心的守護在地居民而庇佑溫泉鄉門庭若市;來到水火同源,只見遊客三兩人走在園區內,逕自享受這難得的靜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