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權瀚(高雄市/台灣兩岸聖母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向中國大陸輸誠,獲得大陸經濟支援大禮。越南允許大陸海軍艦隊訪問金蘭灣,表明越南在南海仲裁事件,向大陸靠攏。寮國全力護航,使得多數東協國家同意南海爭議,應依照二○○二年通過的雙邊協商機制,確保大陸在東南亞地區絕對影響力。
美國保守主義抬頭及財政赤字擴大,影響基層民眾對美國世界警察角色的疑慮,進而造成美國改變亞太再平衡政策的推動路徑。
日本亞太地緣外交及經貿上挫敗,使得日本必須在亞太地區尋求另謀路徑,以延續日本經濟持續發展。
依照急轉直下的亞太情勢來看,台灣有可能面臨島內的資本流動性貧乏、油價上漲引發民生物價高漲,淪為能源殖民地等困境,對以貿易為主要發展的台灣,非常需要與日本、大陸、美國及東協維持適當的平衡發展。
個人認為擴大內需、更新公共基礎設施、帶動基礎傳統產業升級、增加就業機會、擴大資本流動性,才是翻轉台灣的經濟的真正策略。
台灣國內特別是依靠人才及戰略地位發展的產業,例如國際貿易、物流、精密科技、觀光文化等,更是需要先進、安全、舒適及效率的基礎設施及產業環境,將台灣下一世代帶入新的產業發展領域,與具有創意、科技、文化、健康及效率的生活環境。
因此,大機場、大港口物流園區、地方軌道運輸系統、環保科技產業園區、自由貿易商業特區、國際級休閒娛樂園區及宗教文化特區等基礎建設或產業投資等,都是能將台灣提升到已開發國家行列的重大施政,同時帶動軟體系統的提升,更能增加觀光旅遊、城鄉平衡發展、增進跨國產業合作效率等外部效益;還可增加台灣的資本流動性,避免陷入「通縮」的險境。
台灣的亞太地緣政治與經濟角色,必須以自由平等與和平為基礎,對美、日、中都要展現戰略地位的優勢,不需自我矮化與落入美、日假設的實體或經濟戰爭模擬概念中,只要考量整體的資源與條件,包括東沙島及太平島等兩處的戰略價值,對整個亞太地區的周邊勢力採取政治和平、地位平等、貿易自由與投資開放等基本原則,相信台灣的產經發展條件,是亞太地區最好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