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博物館五十周年特展牌示
圖/丹青
郵政博物館館徽
圖/丹青
文與圖/丹青
報紙刊載,最近中華郵政公司打算與台北市政府合作公辦都更,把北門旁的台北郵局後方四千坪空地,改建為五十層及三十層高的兩棟商辦大樓,並將仿照日本之JP Tower(日本郵政之塔)名稱,取名「中華郵政塔」。原來的台北郵局,因是古蹟,將保留做為郵政博物館之用。
這固是不錯的消息,但這樣的報導,很容易讓民眾以為近來已民營化的中華郵政公司原本沒有郵政博物館。其實,承繼原來郵政總局的郵政博物館,不僅有,而且今年已是開放五十周年紀念了呢!
任何企業或行政機關,若想透過歷史或實物教育,讓民眾了解這個企業或行政業務的過去發展和演變,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立博物館。例如,北門附近,鐵路局將利用過去日據時期的鐵路飯店,改建為鐵道博物館;這樣,既維護了古蹟,也讓民眾對台灣鐵路的歷史發展和過去的鐵道文物,有了認識,就是一個鮮活的教育場所。
郵政博物館是台灣行政機關少數設置的專業博物館之一。早在民國三十六年,當時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務長劉承漢,出席巴黎第十二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他見到各國多設有郵政博物館,回國後乃倡議我國亦應籌設;同年郵政總局乃成立郵政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可惜,因國共戰爭、政府遷台,時代動蕩之下,無以為繼。直到民國四十六年,郵政總局遷台後,才又第二次成立籌備委員會,但開會多次,都因苦無適當館址而中輟。
民國五十四年,郵政總局自新店獅頭路遷至台北郵局郵件辦公大樓合署上班,已升為副總局長的劉承漢,乃再倡議將新店舊郵政總局設為郵政博物館,於是第三度設立籌備委員會。
經過一年多訂定相關組織規程及修繕房舍,郵政博物館終於在民國五十五年正式對外開放,由潘安生擔任首任館長,至今年恰好滿五十周年,而劉承漢先生也被認定為「郵政博物館之父」。
但新店當時畢竟地處郊區,民眾利用不便,郵政總局乃於民國六十八年,提出遷建計畫,並於民國七十年,在牯嶺街與南海路及重慶南路二段交會口處之郵電協會產屬土地,與台北郵局第五支局合建十二層大樓。民國七十三年國慶日,郵政博物館新廈落成,從此,在台北市區,有個廣闊且舒適的展示及觀賞郵政文物的博物館。當時,郵政博物館亦設計新館徽,以瓦當「秦鴻台瓦」摹拓為本,圖案中的飛鴻即代表我國古代以鴻雁傳書的歷史意涵,而綠色則是郵政的代表色。
民國一○四年,台北郵局內利用部分空間,成立郵政博物館北門分館,則以兒童為主要對象,以親近、簡易的展品,呈現郵政文物。
不管郵政博物館以後是否會遷至台北郵局現址(與分館合併),但郵政博物館已開館五十周年,也應是各機關設立博物館的典範。
民國七十三年搬到目前館舍的郵政博物館,設有歷史、營業、集郵、特展室、專業圖書室等部門,藉郵票、郵政文物的典藏與展覽,亦進行專業典籍的蒐羅,檔案資料的撰述與彙編,以傳揚郵政歷史、增進公眾用郵知識,進行學術交流;並設有郵友俱樂部、舉辦各種講座等。
在這裡,可以看到世界各國的郵差制服、各國的郵筒展示,查詢各國所發行的郵票,以及各時代郵務發展的設施、重要檔案文件、郵政人物介紹……
這裡也是新發行郵票時,蓋紀念郵戳的地方,每有新郵發行,門口總排著長長人龍……最難能可貴的是,七樓還有個圖書室,除郵政專業圖書外,也有一些休閒性報刊和書籍,可供民眾閱讀。
郵政博物館開館五十周年了,它給我們的啟發是,任何專業的發展,都有其歷史軌跡和文物,要保留這些軌跡和文物,讓民眾知道這行業的歷史,就應該成立博物館或歷史文物館,期望以後我們分別有交通博物館、國防博物館,甚至於圖書館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