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台灣文學故事 1942】 我的志願

文/陳允元 |2016.11.21
1667觀看次
字級

文/陳允元
一四一年十二月第一個日曜日早晨。當混著水花與火光的黑色燃煙,在太平洋中一座名為「珍珠」的軍港翻騰而起,從此,不絕的戰火,便沿著航道在島與島之間迅速蔓延開來。而位處日本國境之最南端的台灣,也以眾人口中的「不沉的航空母艦」之姿,屹立於日軍南進航道的最前線。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很快的,時間來到一九四二年。

前一年六月閣議通過的「台灣志願兵制度」,這一年正式在台灣施行招募。通過的翌日起,《台灣日日新報》上幾乎每天都有志願兵相關的報導:各種演講會、座談會在全島各地密集展開,得到台灣青年熱烈的反應,紛紛發起各種連署志願活動,甚至有人以血書表達希望能被早些採用。

特別在一九四二年,加入「志願兵」成為台灣青年間最熱烈、也是最熱血的話題。儘管是官方的宣傳報導,但也不難想像此時作為南進基地的台灣全島,瀰漫著濃厚的軍國色彩,包括孩童下課間的遊戲。同年正月《文藝台灣》刊載的小說〈「尺」的誕生〉,即如此寫道:「附近的日本人宿舍區裡,常可以看到一群彷彿是從玩具店冒出來的小小軍隊,繼之,小學校和公學校的兒童也跟著流行起來,一時,到處都充滿『軍國』的情調,這些赤腳的小兵,每天都在玩打仗遊戲,勇敢地攻擊衝鋒。」

這篇小說的作者是周金波(一九二○—一九九六),一九三三年基隆公學校畢業後赴日,入日本大學附屬第三中學;後就讀日本大學專門部齒科,同時參與東京的小劇場活動。一九四一年三月即將畢業之際,從東京寄稿他的第一篇小說〈水癌〉,發表於西川滿(一九○八—一九九九)主編的《文藝台灣》;同年九月,時已返台的他在同一本雜誌發表小說〈志願兵〉,回應閣議甫通過不久的即將在台灣實施的志願兵制度。這一篇小說,讓周金波入選了一九四二年舉辦的第一回「文藝台灣賞」,成為一九四○年代初登文壇的本島人小說家中最被期待的一位;然而也正是這篇小說,讓他在戰後長期背負著「皇民作家」的罵名──儘管他從不為自己辯解。

前面引述的〈「尺」的誕生〉,是周金波的第三篇小說。小說的主角,是就讀於公學校的小男孩吳文雄。他時常在腦中描繪著「皇軍進擊圖」,並自命為「大將軍」,揮動棍子作指揮刀領著他的三名「部將」──「白猴」、「Abura」以及「痰壺」──衝鋒。自命「大將軍」的吳文雄看似意氣昂揚,然而他始終繃緊的纖細神經,卻異常在意著隔壁日本人的「小學校」傳來的聲音、投來的視線。它們如一把銳利而冷峻的尺,硬硬地橫在他那單薄的胸臆、稚幼而又好強的小小心靈裡。

「大將軍」吳文雄並不滿意他的部將們。「Abura」總是慢吞吞,「痰壺」意見太多,而「白猴」被逼到走投無路時,竟模仿電影《火燒紅蓮寺》放起了「劍光」。

隔壁「小學校」的衝鋒,發出的可是爽利的「噠、噠、噠、噠」的機關槍聲呢。

某日上課,老師突然不喊他「Go Bunyu(吳文雄)」了,而是更日本式、更親切的「Fumio」。這讓他興奮得血液都像在倒流。「一定是自己有著與眾不同之處」,他心想。

但這不過是因為班上有另一位同學名字同樣讀作「Go Bunyu」罷了。每次不是兩人一起應聲、就是兩人都不做聲。這讓老師有些困擾。

課後,他與玩伴們到港口看停泊的軍艦。他暗自希望藉由親近士官,讓自己被當成是日本人。但這樣的幻想,在一名「小學校」學生路過之後便破滅了。

對方冷淡的眼神裡,絲毫讀不出那樣的訊息。

小說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原本意氣昂揚揮動著指揮刀的「大將軍」吳文雄,不斷地往自己的內心裡退縮,在不眠的夜裡重演著白天的矛盾,終於只能站在自己的陰影之中,以那把看不見的尺自我凌遲。父親要他插班「小學校」,他欣喜若狂,卻沒有勇氣;然而回頭一望,「大將軍」的位置竟也被時常與他意見相左的「痰壺」取代了。小說的最後,周金波寫道:「他再也沒有自命大將軍而意氣昂揚的勇氣了,再也不敢模仿了。從那之後,他變成了『旁觀者』,習慣於站在圍牆邊靜靜參觀『小學校』兒童所展開的打仗遊戲」。

在熱血澎湃、積極奮發的戰時氛圍裡,這一篇小說卻相當的內向、自省。望向他人的眼神,最終都變成了他人的眼睛,冷冷地打量著那個永遠不符合標準的、自己似乎也並不那麼認識的自己。

有學者說,小說中的吳文雄長大之後,便會是在〈水癌〉中登場的那位矢志要醫治同胞心病的牙科醫生。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一九四二年吳文雄已是一位青年,他會毫不猶豫地,和兒時的玩伴一同報名「志願兵」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