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明
「燒」字的最早出現應於春秋時代,見於《墨子.天志下》:「攻罰無罪之國,入其溝境,刈其禾稼,斬其樹木,殘其城郭,以御其溝池,焚燒其祖廟,攘殺其犧牷。民之格者,則剄殺之,不格者,則係操而歸,丈夫以為僕圉胥靡,婦人以為舂酋。」此為墨子感嘆當時大國吞併小國:無端攻打他國,強行割取人家的莊稼,砍伐他國的樹木,毀壞他國的城郭,填沒他國的護城河,焚燒他國的祖廟,屠殺他國的牲口,還擄回他國男女作奴隸。
戰國時代《荀子.富國》:「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用之,餘若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荀子講述富國裕民之道:國民富裕了,那麼農田就會適度施肥,生產的穀物就會增長百倍。國君如果依照稅率徵稅,而臣民依循禮法節約生活食用。如此餘糧就會堆積如山,即使時常被燒掉,也還是多到沒有地方儲藏。
以上二則「燒」字皆直指以火燃燒。
《吳子.治兵》:「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飢飽。冬則溫燒,夏則涼廡。」吳起論安馬除了餵好馬之外,冬天要讓牠維持溫熱,夏天讓牠在涼爽的馬廄。此處的「燒」字義與上二則不同,為單指體溫之熱。
《前漢紀.孝宣皇帝紀一》:「昭信為后,又陰譖幸姬陶望卿,疑與郎吏有私。去即祼望卿,令諸姬各持燒鐵共灼之。」此「燒鐵」義指以火燒得相當熾熱之鐵鏟去貼在幸姬裸露的身上,十分殘酷。因此「燒」字即熾熱之義。
唐白居易〈荔枝樓對酒〉詩:「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燒酒」指已熱好之酒。後二例之「燒」字,皆作燙或熾熱解。
佛經裡,東漢安世高譯《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太山地獄中,有鬼從人項拔其舌,若以燒鐵鉤其舌斷,若以燒鐵矛刺其咽,欲死不得,欲生不得,不能語言,如是數千萬歲。」此處所謂太山地獄「燒鐵鉤」、「燒鐵矛」,皆為以火燒得通紅極燙的鉤、矛來苦毒罪人。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無希望經》:「菩薩往詣地獄,攝護拔濟燒炙之患,使生天上。」本文所言「燒炙」即以燒得通紅的鐵器直接貼到皮膚上。
現今閩南語裡頭由於「燙」字皆作動詞用,形容詞、名詞通常皆說「燒」字。比如:趁熱須說是「趁燒」其國際音標作(thànsio);熱茶得說「燒茶」(sio tê);很燙就得說是「燒滾滾」(siogúngún);熱水要說「燒水、燒滾水」(siotsuí∕siogúntsu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