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在台灣的餐館中,香港美食家蔡瀾最愛「三分俗氣」,特別撰文推薦,名揚港、澳等地。該店有道甜點,名叫「冰糖銀耳」,由於選料極精,必用雲南上品,加上燉煮極爛,一旦冰鎮之後,細膩柔滑味透,盛在白瓷碗內,常「二猶以為不足」,必連盡三碗方休,其誘人如此。可惜近年以來,由於製作費時,加上好貨難尋,不再供應此物,令我扼腕而嘆。
銀耳即白木耳,因其色白如銀,狀似人耳,故謂銀耳。它為銀耳科銀耳屬的子實體,其狀晶瑩透白,亦有雪耳之譽。民國建立之前,必用野生採集,數量相當有限,乃稀有的珍品,以四川的通江銀耳和福建漳州雪耳,最為世所稱,其價格甚高,非一般人所能問津。
近百年以來,經深入研究,掌握其生態,經人工馴化,培育出新品,個頭大且體輕、雜質少而無斑;一經浸泡,個大如碗,潔白晶瑩,勝似雪白的牡丹花,價錢比較平民,可以經常享用。
銀耳可鮮烹,也能進行乾製。而在選購上,乾品以色澤白(指蒂頭白、白中呈微黃)、肉肥厚、有光澤、膠汁重、形圓整、鬆且大、底板小為優。一經浸泡後,比起原個頭,重達三十倍,最為理想。如果肉薄,朵形大小不一,帶有斑點,底板偏大,質量較差,務須注意。
銀耳入饌,多作羹湯,鹹甜均可,品類很多。「冰糖銀耳」一味,最為人們熟知。其製法不難,以冰糖和銀耳各半,置砂鍋中,添適量水,用文火燉,成爛糊狀,所謂「火候足時它自美」,味甜香濃。如冰鎮後,腴滑柔膩,尤耐尋味;當成補品,沁人心脾。
源自西安的「枸杞燉銀耳」,常出現於甜品鋪中,港、澳較為常見,台灣亦現蹤,夏日凍飲,冬則熱服,頗受歡迎;它是以銀耳、枸杞、冰糖、蛋清等一起燉製,香甜可口,紅白相間,相映成趣。有些業者會另加紅棗,外觀更為亮麗,但恐以紫奪朱。
「譚家菜」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堪稱官府菜最重要的一支,正申請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其主人譚瑑青,官宦世家子弟,精於飲食品鑒,夫人皆善烹飪,趙荔鳳尤知名,灶上功夫了得,馳譽大江南北。她有一道素菜,出自慧心巧手,名為「銀耳素燴」;它是用野生銀耳為主食材,而以髮菜、胡蘿蔔、萵筍、鮮蘑為配料,經蒸、灼、煮等工序,最後勾芡製成。其特點在於食材有紅綠黃白黑五色,呈現五彩繽紛,除清淡鮮美外,並可爽口解膩。
在製作此菜時,造型極為重要,髮菜揉成算珠狀,萵筍及小紅蘿蔔,均切成蘑菇狀,整齊排列在銀耳周圍,將清湯勾薄芡,均勻澆上即成。如果沒有蘑菇,改用小的香菇,一樣可以展現。
銀耳的功用甚多,對補肺虛、止咯血、潤肌膚、治便祕等,有其補益;經常食用,功效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