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調查小組」初步調查,四十四年前將核廢料放在蘭嶼只是暫時貯存,方便將來海拋。圖/中央社
【記者陳忠賢台北報導】蘭嶼核廢料貯存場真相調查結果曝光。原能會整理出八十七件公文,呈現初步輪廓,原來四十四年前將核廢料放在蘭嶼只是暫時貯存,以方便未來海拋。
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前往蘭嶼與當地原住民會面,並承諾成立真相調查小組要找出當初核廢料放在蘭嶼的決策過程。隨後行政院成立調查小組,由政務委員林萬億召集展開調查。
調查小組十月在台東召開第一次會議,從原能會整理出的公文中,初步輪廓指向,民國五十九年台電興建核能電廠已進行至實施階段,因此六十一年原能會邀請相關單位開會討論「低強度放射性廢料終極處理方法」。當時擬出四種方法處理,包括「廢礦坑貯存」、「深山或日軍之地下屯兵工事貯存」、「投海」及「離島貯存」等。
礦坑貯存因在金瓜石有坍方且附近民眾多,不適合;深山或日軍工事因分別在新竹和台東也都不適合。
投海部分,因為當時先進國家都採此方式處裡,因此被慎重考慮,但調查結果適合地點距離菲律賓僅一百二十浬,顧及國家處境並避免引起國際糾紛,只得暫予保留。
最後考量未來「投海」的可能,選擇先「離島貯存」。當時勘查十四處離島,評估蘭嶼的龍門地區最適當,當時該地區無人居住,且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具有極佳天然屏障,如不幸放射性物質流失,會被洋流帶往太平洋稀釋,不至影響人類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