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機器人能確實執行人類不願意做、或是具危險性的工作。根據陸媒報導,中國大陸已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日前有「行業風向標」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閉幕,從工博會的機器人展面積從二○一二年的七千平方公尺起步,到今年第五年,已突破五萬平方公尺,可知大陸機器人製造和市場發展的概況。
中新社報導,在這股風潮中,服務型機器人市場也迅速增長,尤其是清潔機器人以每年倍增的速度普及,家庭娛樂用無人機也愈來愈受歡迎,甚至骨科機器人、膠囊機器人等也已在大中型城市的醫院開展常規臨床應用。
中科新松有限公司副總裁楊躒認為,未來機器人發展的方向,是嘗試從傳統的工業作業型態,轉向智慧、複雜的應用,要把機器人真正當「工人」用,不是單一的簡單作業,而是有複雜情況的綜合運作。
互動能力尚待提升
儘管中國機器人發展如火如荼展開,但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處於起步階段,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尚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技術門檻和市場引導手段,產業綜合競爭力偏低,整體質量水平亟待提升。
二○一六年初,根據中國工信部的一項調查顯示,涉及機器人生產及應用的企業目前已有八百多家;二○一四和二○一五地方政府出台了將近八十項機器人產業發展相關政策,已建或擬建的機器人相關產業園多達四十二個。但誠如復旦大學機器人智能實驗室主任張文強所說,儘管中國服務機器人發展很快,但大多功能簡單,不夠有智慧,與人的互動能力尚待提升。
為促進產業良性發展,日前中國國家發改委、國家質檢總局、中國工信部、國家認監委向全球發布「中國機器人」認證標誌,同時頒發第一批中國機器人產品認證證書,意味著中國正式建立實施機器人檢測認證制度。
中科新松有限公司副總裁楊躒說,從企業角度而言,非常支持這樣的檢測認證制度出爐,這有助於讓更多用戶接納產品,拓展機器人的市場占有率。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張沁榮表示,建立機器人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是實施質量強國和製造強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