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腎臟科助理教授楊皇煜等團隊發現微核糖核酸-17會被IL-6誘發,產生自體免疫疾病。圖/陳雨鑫
【本報台北訊】一名年僅二十三歲的男性爆發「急性腎絲球腎炎」,腎功能急速惡化,即使用免疫抑制劑與血漿分離術仍無法減緩症狀,不幸辭世。林口長庚腎臟科助理教授楊皇煜說,許多年輕案例,皆因免疫系統崩壞,無藥可醫喪命,決定投入研究。
林口長庚、約翰霍普金斯研究團隊攜手破解自體免疫疾病之謎,花費近六年的時間,發現免疫細胞成為攻擊自體細胞的關鍵「微核糖核酸-17」(microRNA-17)。研究7月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免疫》(Immunity)。
楊皇煜說,人體免疫細胞多數是「作用性的T細胞」,簡單說,作用性T細胞是指有作用的細胞,如刺激細胞分泌等,唯一能調整細胞平衡的是「調節性T細胞」,若是以職業解釋,調節性T細胞就是人體內的「憲兵」或是「警察」,協助保護人體不受外界種種的攻擊,研究發現,不是每一個調節性T細胞都始終如一擔任人體警察角色,可能途中變心,改變成攻擊人體的歹徒。
楊皇煜說,長庚醫療團隊耗費五、六年時間,了解到底誰讓「調節性T細胞」變心,結果發現調節性T細胞過去在對抗外來的細菌或是病毒時,被名為「IL-6」的介質誘惑,促成調節性T細胞體內黑暗力量「微核糖核酸-17」大幅增加,一旦增加調節性T細胞就會翻臉不認人,成為攻擊自己細胞的壞蛋細胞。
楊皇煜說,過去的研究僅發現「IL-6」會誘惑調節性T細胞成為黑暗力量,但不曉得「微核糖核酸-17」會增加改變調節性T細胞的性質,目前已經了解「微核糖核酸-17」是造成調節性T細胞變壞的關鍵,將朝向研發相關藥物,希望抑制微核糖核酸-17,解決免疫細胞突變的問題。長庚醫院已經在研發相關藥物,進行到臨床研究,最快五到十年才會有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