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傲狂生
《西遊記》第九十三回,說到唐僧師徒到了天竺國,會同館驛丞向唐僧介紹國情:「我敝處大天竺國,自太祖太宗傳到今,已五百餘年。現在在位的爺爺,愛山水花卉,號做怡宗皇帝,改元靖宴,今已二十八年了。」初看這段話沒啥問題,細讀卻令人忍俊不禁。為啥呢?
太祖、太宗等都是廟號,是咱中國古人的一大發明,就是皇帝駕崩後,牌位進太廟有一個追尊的尊號。一般開國皇帝叫太祖、高祖,第二代皇帝稱太宗,以後的也叫什麼宗;這套廟號體系據說起自商朝,開始很嚴格,並非所有皇帝都配有廟號,到唐朝廟號氾濫,幾乎人手一枚。
吳承恩妙筆生花,讓此國粹出口到印度,更妙的是,人家這皇帝還當政,就提前擁有了死後才能得到的廟號「怡宗」,果然是怡人到家啊。
吳承恩拿皇帝廟號尋開心,可非僅此一次。第十回唐太宗魂遊地府,見著崔判官,給他一封魏徵的信,信上說「今因我太宗文皇帝倏然而故……」這就非常滑稽了。
「太宗」是李世民廟號,「文皇帝」是其諡號,都是他死後追尊的,魏徵這位人臣居然未卜先知,豈非滑稽得很?
元曲裡有睢景臣的《哨遍.高祖還鄉》,其中也涮了漢高祖劉邦一把。
這篇曲製作新奇、角度獨特,借用一個鄉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虛偽與可笑。尤其是最後一節,「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只通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白什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在鄉民的眼裡,尊崇無比的皇帝居然為了賴帳,更名以廟號,帝王尊嚴可謂掃地矣!
想來,老吳、老睢也許是玩幽默,信口開河。
可今天許多影視劇裡也玩起了這種幽默,譬如趙國群臣追著趙王喊「趙武靈王」,岳飛自稱「我岳武穆」,康熙朝的太皇太后自稱「我孝莊」……這些「幽默」只能算無知,一點兒知識含金量都沒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