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北埔老街上的「金英餐麵館」,是越南籍四姐妹的夢想,也是他們深根台灣的動力。圖/林麒瑋
越南籍阮氏四姐妹同樣遠嫁台灣,也都在北埔深根,一年多前更圓夢開客家小吃店。圖/林麒瑋
【本報新竹訊】有緣千里嫁在同一鄉,來自越南的阮氏四姐妹,十多年來,先後嫁到新竹縣北埔鄉,不僅成為新住民也化身客家媳婦。一年多前,四姐妹在北埔街上開了客家小吃店,大姐阮俊英認為,開店不僅圓了她們的夢,透過簡樸的客家小吃,讓同樣在台的新住民與新二代,也能感受到純正的客家精神。
阮家共有八名子女,四男四女,母親三十八歲時因病去世,當時大姐阮俊英僅十六歲,最小的弟弟才剛出生兩個月,父親長期外出工作,阮俊英一肩扛起母職,洗衣煮飯樣樣來。阮俊英說,以前在越南,親戚、鄰居的生活都差不多,不奢求、也不敢要求,「兄弟姐妹連一碗飯都要輪著吃」,雖然苦但家人間的情感很緊密。
四姐妹不僅從小養成獨立、自主個性,也比一般人更懂得惜福與知足,為讓家裡有更好生活,二姐阮翠美二○○○年先嫁來台灣,三年內,阮俊英、三姐阮明意與四妹阮金印陸續嫁來台灣,巧的是四姐妹的夫婿全都是北埔在地客家人,且都是鄰居。
阮俊英嫁來台不久後,就在北埔一間客家麵食餐廳工作,餐廳的莊姓老闆娘是她的啟蒙老師,讓她逐漸愛上客家料理。工作十五年後,阮俊英與姐妹們討論,決定在北埔開一間客家小吃店,以大姐阮俊英和四妹阮金印各取一字,把店名命為「金英餐麵館」,賣的全是道地客家小吃,阮俊英說「這間店是四姊妹夢想,也是深根台灣的動力」。
阮翠美和阮明意兩人都在園區上班,從事英語與越南文翻譯工作,店面由阮俊英和阮金印打理,每逢假日,四姐妹就會在店裡一起幫忙,四姐妹謙卑態度,讓餐廳累積不少熟客。
「從一整天不到五位客人,到一天上百位客人」,阮俊英說,在客家大縣開客家小吃店,真的很辛苦,選擇不賣越南料理因為這裡客家人節儉性格,越式料理一碗動輒七、八十元,在這連一顆五元的客家水餃,都被鄰居嫌貴,只好改變經營模式,朝傳統客家小吃販售。
常客彭先生推薦「客家湯圓」,總讓他常想起以前小時候阿嬤煮的湯圓,「沒想到新住民做客家料理,煮得還比真正客家人還好吃」。阮金印說,還有在台東工作的北埔人,每個月回到北埔都固定會來店內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