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女孩李姵瑩,在葉國偉醫師治療下喜獲重生。 圖/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
及風溼病醫學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小孩也會得關節炎!」醫師指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是兒科最常見風溼病之一,嬰兒到青少年都可能發生。症狀不典型又多樣化,易被當成生長痛與運動傷害,延誤診斷與治療,恐致孩子長短腳、甚至關節嚴重破壞受損。
十八歲的大一新生李姵瑩,因四肢及關節僵硬,同學戲稱她為「機器人」女孩。她說從國小三年級起,出現髖關節發炎疼痛,因關節疼痛影響生活甚鉅,無法上體育課、下課無法去福利社、受同儕排擠,不能爬樓梯到臥室,只能睡在一樓客廳。李媽媽愛女心切,為女兒辭去工作,照顧如廁、穿襪,甚至睡覺翻身。
「她常常痛到躺在床上不能動」,李媽媽心疼說,原以為女兒是運動傷害、成長痛,持續尋求中醫治療,到國術館推拿、整骨,不料症狀未見改善,反而惡化。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溼病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指出,姵瑩直到十六歲才確診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這類患者平均確診時間約四個月,不少人延誤多年,才找到真正病因。」
葉國偉表示,國內「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好發年齡平均為九歲,男女比例為七比五。症狀為關節疼痛、腫脹、紅疹、跛行、發燒、晨間僵硬,因表現多樣化,常當成生長痛、運動傷害,而延誤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