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碩鳴(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與星雲大師結緣,耳濡目染人間佛教,星雲大師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就以人間佛教為宗風,推動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事業,大師身體力行,終身致力的佛教事業。
人間佛教有了系統理論著作,星雲大師口述撰寫的《人間佛教》問世,從《回歸佛陀本懷》出發,用六個章節闡述人間佛教,讀來頓悟人間佛教弘揚的是人間道理,講的就是普世價值。
星雲大師作出概括: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這是人間佛教教導追尋的人生價值,超越一切追求世界大同的目標。這種追尋,不就是人人嚮往的極樂世界。
我們往往把宗教看成神祕之學,認為佛是神,是難遇更不可就。星雲大師說:「我們的人間佛教,要把自我提升,肯定自我,我有如來智慧德相,承認『我是佛』。這種對自我的提升,就是人間佛教精神。」
其實,佛教許多道理,並非虛幻而不實際的。很多道理可以應用在現代人類生活中,不是出世、避世的思想。人間佛教注重入世而非出世;重視利他而非自利。
星雲大師一九四八年來台灣之後,便以許多貼近當時人們的喜好或者潮流的方法傳播佛教,例如以電視、廣播、組織佛教歌詠隊等。而後台灣的佛教也因為這些法師的提倡,更走入在家眾,也更貼近人們的需求。
星雲大師一再告訴大家,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種經論中,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表示他不是神。「人間佛教不一定要去成佛,佛陀都已說過人人皆有佛性,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是『覺悟』,覺悟自己可以調和自己與一切世界,自己能統攝自己和一切世間。」我們可能成不了佛,但能用一生致力學佛,能被人生的普世價值所「覺悟」,就是此生最大的收穫。
星雲大師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次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家庭普照,一個老師提出問題,他說:「我們在家的佛教徒,叫我們了生脫死,我們不想;叫我們成佛,我們也沒有動念過,因為成佛是好遙遠的事;了生脫死,也是件好渺茫的事。我們現在只想知道,如何能過得比別人更好一點,比別人更高一點,那就好了。」
聽了以後,星雲大師感觸很多,我們的佛教一直偏離了人生。過去關閉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漢的佛教、個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間性,讓許多有心入佛門的人徘徊在門外,望而卻步,裹足不前。
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正如他為佛光山所訂定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只要肯給人的,肯服務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結緣的,肯給人歡喜的,就是佛陀的教示,佛陀在人間所給我們的教導。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坦白說,星雲大師就是要讓佛教落實在人間,讓佛教落實在我們生活中,讓佛教落實在每個人的心靈上。佛在哪裡?在我的心裡。淨土在哪裡?在我的心裡。眼睛一閉,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這裡。天下的人都捨我而去了,但佛陀在我心中,沒有離開我。
讀星雲大師所著《人間佛教》,獲益至深,這樣的理念、這樣的教義、這樣的思想,是普世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