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黃瑞元領悟到由下往上、由外而內的捲雲刀技法,以《旋風》系列創造出柔勁綿長的新語彙。攝影/林存青
「我心激動在哪裡就刻什麼。」短短一句話,道盡藝術家黃瑞元的創作核心。
攝影/林存青
文字/江心靜
從小熱愛植物,很早就了解每一棵樹,生長的速度都不一樣,紅檜要長到直徑五十公分需要一百二十年,扁柏更久,要三百五十年,每個藝術家成熟的時間也不同。
十年前,從環球單車騎士成為旅行作家,到三義錄旅遊短片,其中一站是黃瑞元的木雕工作室,印象中,他手藝很好,質樸靦腆,默默在角落工作。
第二次是去年,走進水美街一間很有特色的「啄木坊」,又碰到黃瑞元,原來是他太太葉碧仙的店,他送我一本新畫冊,我提到近年投入當代水墨,他忽然說他知道。咦,才知道他是我在春耕藝展中心個展開幕當天,另一位參展藝術家陳德隆邀來的同行,我沒認出來。
第三次巧遇是年初在三義的四月雪小徑,說到藝術,他的話匣子打開了,他認為藝術家要充實內涵,作品才有深度,熟練的技巧只是工具,他到大甲學習易經老莊論語等課程,對創作對人生都有很大領悟。
小徑盡頭是相思林,臨別,意猶未盡,在現代的繁忙生活,他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中國經典,我想進一步了解。
等到登門拜訪已過中秋,黃瑞元壓抑不住欣喜,遞來一張獎狀,說:「剛領的」,原來今年的三義國際木雕競賽,他的〈命河〉勇奪首獎。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他細說從頭……
十七歲,他要到三義當木雕學徒,他堂哥說:「你現在去學,等你學會了,木雕就沒落了。」這句話改變他的一生,他是真心喜歡木雕,不想隨景氣換工作,危機感讓他不斷自我提昇。
十九歲,他懷著朝聖的心情去看台藝大畢業展,卻看不懂勞孔與蛇搏鬥和大衛、維納斯等雕像,頓時覺得藝術好遙遠!這分挫敗感,直到他到三峽祖師廟觀摩,聽說祖師廟蓋了三十多年還在蓋,他才寬心;決定學李梅樹的精神,不用管藝術,做自己喜歡的就好,朱銘和蔡明輝等前輩都是他請益的對象。
白天代工,晚上,其他人加班賺錢,他創作,熬到三十歲辦第一次個展,以為從此海闊天空,沒想到半年後倒下來──急性肝硬化,醫生說他只剩下二到三年的壽命。
現年五十九歲的黃瑞元回顧這個磨難,以道家福禍相倚的正反哲學來看,走過才知好壞。生病後,在田野間自省,關注體內氣的運動和自然界的生成化滅,領悟到由下往上、由外而內的捲雲刀技法;去除早期鄉土題材「雞」的造型束縛,以《旋風》系列創造出柔勁綿長的新語彙,從此確立貼近生命歷程的創作方向。
另一個福緣,是遇到志同道合的伴侶。成家立業後,黃瑞元有了太太悉心的呵護,以及兩個貼心的孩子,身心安頓、學習與創作並行,不僅到台中社大以及大甲書院上課,更和十多個同好邀請講師到三義教授西洋美術史和中國美學,補足藝術學分。
今年的木雕競賽,競爭激烈,學徒出身的黃瑞元,能夠以換肝重生後創作的《命河》系列擊敗各國學院派的眾多好手,絕非偶然。他不是早慧成名的天才,他是在堵住自己的厚牆上,獨自摸索,徒手敲出一道光,穿牆而過,通過一道道的牆,花了很長的時間,就像紅檜扁柏,他是大器晚成。
「我心激動在哪裡就刻什麼。」短短一句話,道盡黃瑞元的創作核心,不需引經據典,不用厚厚一本論文,他的作品,說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