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割稻或是溯溪、划船,都是雙溪國小體驗課程的一環。圖/黃義書、雙溪國小提供
不論是割稻或是溯溪、划船,都是雙溪國小體驗課程的一環。圖/黃義書、雙溪國小提供
【本報台北訊】中秋節過後,台北市雙溪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們,聚集在上學期插秧的稻田,準備收割,老師則一旁提醒他們「拿鐮刀要小心」,稻穗雖未飽滿,卻是學生體驗種稻與友善生態環境的場所,亦是食農教育與特色教學的一環。別小看這小小的稻田,它可是學校面臨廢校時的轉機,如同種稻一般,就連學生也被「種」了出來,不但保住了學校,更讓雙溪國小成為常被觀摩的特色小學。
民國八十五年大學畢業就到雙溪國小任教,如今已是教導主任的吳欣儒回憶,當時全校還有三百多名學生,每個年級有二班,每班大概三十人。因為學區是獨立社區,加上人口老化及少子化,學生人數從九十人一路下滑,一○一學年度全校只剩下六十六個小朋友,面臨校舍被拆或併校的危機。
吳欣儒強調,學區內招不到學生,但老師們喜歡這裡的環境,捨不得廢校,一同討論未來發展方向,好讓學校能生存下去,正好有老師具備繩索方面的專長,便嘗試開設「山林冒險」課程,帶領學生垂降、走繩、攀樹。校方接著加入「布袋戲課程」、結合水資源的「藍染課程」,以及一○二年開始插秧種稻的「食農教育」。
後來校方積極舉辦招生說明會,利用「山林冒險」的特色教學來行銷學校,沒想到學生陸續轉入,現在已有一百一十四名學生,在台北市十三所跨學區學校的招生人數排名中,從「吊車尾」爬升到中段。
「有小朋友因為很喜歡山林冒險、傳統藝術,所以轉來,有家長則是希望小孩體驗種稻、插秧這種田野生活,所以把小孩轉學進來。」校長張文壽表示,雙溪國小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除了台北市,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從基隆、新北市跨區就讀。
雙溪國小位於士林和內湖交界的大崙尾山腰,校園位處山坡地,高低起伏,學生上課得上下樓梯到不同教室。吳欣儒笑說,小朋友的運動量都很足夠,全校沒有胖學生,就算本來胖的,來了也會變瘦,而且戴眼鏡的老師反而比近視的學生多。
張文壽認為「體驗是無可取代的學習方式」,加上學生人數不多,因此全校學生都可以去插秧,也可以參加布袋戲團或合唱團,小朋友因為參與活動的機會非常多,他們的成就感也變多了,「雖然我們是公立小學,但我們是用體制外的精神,打造一所山林冒險的特色學校,提供學生另類體驗探索的多元學習方式,家長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