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玉枝
清代國初第一詞家納蘭性德,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名諱,故改名性德,字容若,號飲水,因為出生在臘月又稱冬郎。他的詞作彙編成《飲水詞》,在短暫的三十二年生命中,留下了三百五十多首詞作,其中悼亡詞占了十分之一,夫妻真是鶼鰈情深,感人肺腑。
納蘭性德是康熙朝大學士明珠之子,是康熙皇帝貼身的錦衣衛,他是個文武全才之人。有人形容「凡有井水處,都能歌柳詞」,北宋詞家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唱遍歌榭舞台,柳永是唯一靠賣詞維生的詞家,深受市井小民喜愛。有清一代,也是人人爭唱《飲水詞》,上自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備受推崇喜愛。
一六七四年,二十歲的納蘭性德,娶大臣之女盧雨嬋為妻,盧女嫻雅識體,深為家人喜歡,婚後三年病亡,在他二十四歲之作,亡婦忌日有感的〈金縷曲〉,道出「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似花美眷如花凋零而去,心頭憾恨無已,「釵鈿約,竟拋棄」,無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真是傷痛!又是牽掛,不知別後年來苦樂,她能與誰相倚?只能獨自中宵轉側,心想「待結箇,他生知己」,還怕兩人「俱薄命」,真是充滿無奈,因為生死兩茫茫啊!
納蘭性德最為人樂道的一詞,是擬古決絕詞的〈木蘭花〉,尤其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更是觸動人心,初見的美好讓人懷念,若果美好走了調,又令人多麼惆悵!是物換星移、事過境遷的無可奈何?還是人心不古的善變、移情別戀呢?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他在後半闕借用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道出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卻無法盡如人意,只空留「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傷痛。
文字是隱形的洩密者,多少宛轉的心事,多少迂迴的愛戀,即使詩人李商隱的隱晦無題詩,也有難以掩飾的苦情,往往想埋葬的思念,反而刻骨銘心。
身為康熙皇帝錦衣衛的性德,不時得跟隨著皇帝,遠赴塞外邊關勘亂或勞軍,在他的詞作也不乏出塞名作。夫妻聚少離多,而情緣又如此之薄,才短短三載,也難怪他字字血淚、寸寸衷腸,多情詞家真是一往情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