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民的心目中,鳥的地位相當崇高,遠古時許多部落都把鳥作為「圖騰」來崇拜,有的還視鳥為自己的祖先。傳說舜、商的始祖契等古代英雄,都是其母吞下鳥卵所生。
人們敬仰鳥,對鳥類也倍加愛護。《史記》中有一則商的開國君主湯愛鳥的故事:
有一次,湯到野外巡視,見一個人正在樹林四面張網捕鳥,還祈禱說:「四面八方的鳥兒,都飛到我的網裡來吧!」湯立即走上前制止說:「你這是要把鳥兒一網打盡啊!」他命令那人將三面的網撤了,並親自祈禱說:「鳥兒快快飛走吧,願向左的向左,願向右的向右,不願飛走的就留在網裡。」湯的這一做法很快傳到其他諸侯耳裡,他們佩服地說:「湯的美德太崇高了,連禽獸都能受其恩澤。」
到了周代,周王朝制定了專門的條律保護鳥類,並設立了「虞人」之類的官員,管理山林川澤,嚴禁人們採集鳥蛋、捕殺幼鳥。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秦、漢、唐、宋各朝,這對鳥類的繁衍生息,保持生態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古人的愛鳥之心,還從大量的古詩文中表現出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詩中深情地寫道:「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在愛鳥方面則另有高見。他在一封寫給其弟的信中,反對人們在籠中養鳥,主張多種樹,「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給鳥建一個廣闊而快樂的家園,使人從鳥的快樂中感受到更大的快樂。他的這一主張,在今天也是切實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