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十六年的台北市永春警察宿舍都更案,僅剩的王家一戶,強制拆除,終於開工。都更同意戶自救會說,很多長者等不到新家;因少數人拿自己的家秤斤論兩,用「居住正義」來談論個人利益。
「正義」是熱門的「政治見解」;因選舉而揭櫫,因選後而濫行,儼然成為政治主流。「正義」有如尚方寶劍,逆我者即鳴鼓攻之。政客煽惑,給網友、鄉民激起從眾效應。反過來也使首長愈來愈重視,以致網友意見愈演愈烈。
幾年前嘉義情殺案受害者母親前幾月受訪表示,願意原諒兇手,被網友批為「白痴媽媽」。網友為正義而謾罵,這位母親回應說:「社會有些認為的正義,其實不是正義,而是另外一種暴力。」這段話與「假自由之名,行罪惡之實」實相類似。
前台大文學院院長朱炎教授生前曾撰文,問年輕人:「希望是人性中的善和人生中的苦所孕生出來的。」其意是問,人應希望良善對待世界,還是希望活在恐懼與怨恨中?
良善對待世界,活在怨恨中,都可能要遂行「正義」,但方式不同。有些網友、鄉民事事要主持正義,一旦不可得,怒從心上起,就會轉而怒罵「白痴媽媽」。一念之善轉為惡。
「正義」被濫用,從都更釘子戶可一窺堂奧。「少數暴力」的危害,可能尤烈於所謂「多數暴力」。
許多都更案的同意戶居多數,只因釘子戶倡言「少數居住正義」,就可「一夫當關」,曠日經年,使多數同意戶無「多數正義」。
釘子戶的「居住正義」,往往受到社運團體力挺,對抗所謂「國家暴力」。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評論稱,台灣的前途恐將演成「由街頭決定」,政治體制的決策力將愈來愈弱,但街頭抗議活動並非導引國家的有效力量。
台灣前途也可能走上「由網友決定」之路。經常灌爆政府首長信箱的鄉民,到底占百分比多少?網路亦同。由於「沉默螺旋」理論,使「網路意見領袖」彷彿代表多數民意。
其實只會說不的社運,對台灣並無助益;只會在網路做情緒發言,對解決問題也無助益。
前政府對街頭群眾一步步退讓,公權力愈發萎縮。現政府對抗爭一律埋單,退讓,補償,無異正義大放送。現在學者批評,最安全的政府就是無所作為的政府,或者是被動的政府,每天等因奉此即好。
內政部正研議修正《土地徵收條例》,被徵收戶就算是違建、占住戶,也可比照原住戶要求安置、領取房租津貼及地上物補償等。這不是「居住正義」,反而扭曲法律。以後惡法亦法,誰都想蓋違建,當釘子戶。
教師節颱風天放假大逆轉,縣市長原決定放假半天或不放假,遭網友批評後,又宣布放假。近年社群網路發達,常影響官員決策。但網友意見並非代表全體,也未必代表真實意見。
違建戶、釘子戶,只要抬出反迫遷的擋箭牌,便獲得「正義」,視法律如無物。從華航到國道收費員抗爭事件,吵了就有糖吃,還「加倍奉還」;必然會有骨牌效應。事事看網民,政府將如父子騎驢。「網友治國」一旦成為民主常態,正義成為擋箭牌,民主真諦就沒有實踐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