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章的最後一項是旨歸,旨歸就是「教意所趣,修證所歸」,指修道的根本旨趣。現實的眾生,無法正確地理解止觀的教學思想,卻自以為所了解的是正確的,而互相排擠,猶如手握乾涸河床的小石子,卻誤認為是琉璃。對於身邊的事,尚無法用言語來理解,何況高遠的真理、深遠的教法,更是全然不知。故須說明修證所歸及應歸向的真理內容,否則如同河水流入大海,不知所趣;或火炎在空中飛舞,向四方擴散一般,不知置身何處?故論旨歸,也就是要達到真理之究竟;具體的說,即是「法身、般若、解脫」三德。
旨者,自己趨向三德;歸者,引他人共同證得三德。說明三德,用總體、個別的觀點來解釋。
從總體來說,諸佛出現世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示現種種形相,度化眾生同證法身德;又佛陀說種種法,是為了使眾生達到一切種智,與佛同證般若德;又佛陀示現種種方便,神通變化,廣度眾生離諸煩惱束縛,與佛同證解脫德。因此行者應歸向的究極境地,即是佛陀教化眾生的目標---同證法身、般若、解脫三德。
從個別的觀點來看,更詳細以三德來解釋究極的境地。身有:色身、法門身、實相身。若論佛陀於人間度化,八十歲示現涅槃,即是秘藏三德、顯示歸趣(進入無餘涅槃)。色身歸解脫德,法身歸般若德,實相歸法身德。
從般若來說,智慧分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從佛陀示現無餘涅槃來看,道種智歸解脫德,一切智歸般若德,一切種智歸法身德。若論解脫,也有三種:解脫無知的束縛、解脫相上的執著、解脫無明的束縛。若以佛陀示現滅度,歸入實相真理來說:解脫無知的束縛,是歸解脫德;解脫相上的執著,是歸般若德;解脫無明的束縛,是歸法身德。
其次從行者的立場來理解,身雖然分為「色身、法門身、實相身」,但卻不應從形式上來了解,而是「非三非一」,不偏於一方的去了解。應以究竟「三身」來認知。或是以「法身」來理解,才能夠窮盡其義。這並無硬性規定,應是超越眾生的思議、分別,難以用語言來思惟。因此,行者也應理解這種特性,才不會陷入極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