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陳意輝是雲南省大理市周城村青白紮染坊第十四代傳承人,從小隨著父輩學習做紮染,對於這項傳統技藝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畢業於雲南藝術學院美術系,原本家人只是希望他能為家人畫圖,做出更好的紮染圖案來。沒想到,他卻日漸感覺「保護非遺」刻不容緩,於是選擇完全投入紮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我的家人需要我,我的村子需要我。老人紮花靠的都是手藝,需要得到更高的經濟價值,紮染賣得實在太便宜了,即使收入再多,可利潤太低,只有百分之五到十。」陳意輝深知自己不能放棄,不然這些靠手工紮花維持生計的老人如何繼續生活下去。
讓更多人了解紮染
在傳承紮染文化與技藝方面,陳意輝不是簡單接棒而已,無論是美學或效率,他都努力嘗試,讓這白族紮染能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據陸媒報導,過去漿棉線都是用手工棉線一針一針縫製的,效率很低。年輕的陳意輝堅信「非遺」必須迎合現代人的需要,才能在傳承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他開始學習在某些流程使用機器來進行創新性改變,以迎合新時代的需求。村民也嘗試按照陳意輝所提的辦法,大大提升縫製漿棉線的效率。
陳意輝說:「我喜歡創新創意。」他也在網路上銷售紮染,讓更多人了解紮染。目前村子裡的老人都說:「咱們村都知道他,大家都誇讚他小伙子很有自己的想法呢。這孩子好呀!」
他也改變了市場上對於紮染圖案、針法的命名極其混亂的現狀,為白族的紮染圖案、針法進行重新命名,例如以圖案蜘蛛花為例,一些人聽到蜘蛛花這個名字會產生恐懼感。因此陳意輝將蜘蛛花該名為珍珠花,這樣既吸引了他人眼球,又提升了審美意趣。
他將現代美學融入到花色圖案及針法設計之中,對於自己創新的新花樣,陳意輝頗自豪,學生拜訪他時,他會耐心地介紹自己的創意圖案。
有心學我就教會你
為了推廣紮染,讓更多的人能體驗到紮染的獨特魅力,陳意輝從紮染還沒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就開始努力付出,一遇上有人來訪,他還會免費提供染料、布料,免費教訪客紮染。
揉搓著手上無公害的植物染料,陳意輝說:「這種紮染技藝已經岌岌可危,需要年輕人來傳承。而我既然有這個本事,人家來找我學,我為什麼不教呢?不管你是誰,來自哪裡,也不管你的年齡,只要你感興趣,有心學,我就會教你,盡力地教。」他認為,所謂傳承,是需要大家一起參與進來,這樣才有可能保存好這項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