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郭壽旺 實踐大學國際長
執筆人:郭壽旺 實踐大學國際長
李家同教授日前發表對青年缺乏國際觀感到憂心的言論,再度引發媒體報導年輕人是否缺乏國際觀的議題,受訪學者或民眾對此議題看法兩極,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否贊成李教授的觀點,都沒有否定年輕人具備國際觀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然而,看法分歧顯示多數人對國際觀一詞的定義仍有差異。我國政府或民間高喊國際化口號多年,卻仍不見台灣成為國際化的社會,各項調查也顯示台灣缺乏國際化人才,實乃各界對於國際觀的定義不明,因為對國際觀一詞的認知差異,國際觀的養成被過度簡化,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成效自然顯得事倍功半。
台灣社會簡化國際觀實例如下:
一、國際觀等於說英語。
坊間兒童或成人英語補習班林立,說明家長和許多年輕人都認定能說好英語就具備國際觀。
二、國際觀等於出過國。
許多年輕人在履歷上描述參加過各種形式之中小學或大學的遊學團、自助旅行等經驗,顯示年輕人認為出過國有助於升學或就業時,呈現自己與國際連結,能夠增加國際競爭力。
三、國際觀等於通過語言測試。
各大學入學考或畢業門檻,要求學生畢業前完成各種外語尤其是英語的檢定考試,使得年輕學子以準備考試的心態和方式學習外語,造成會考試不會說的獨特英語學習環境,通過語言檢定考試者相對比較具備求職的優勢。
國際化人才培育必須具備完善的國際化政策,包括:
一、友善的國際化生活環境。
台灣民眾對國際人士友善,不等於台灣政府或社會對國際人士友善。一個不懂中文又沒有本地朋友協助的外國人,很難獨自在台灣生活,年輕人耳濡目染於國際化環境中,自然容易培養國際觀,例如荷蘭。
二、開放的國際化教育環境。
提供彈性的外國教師的薪資,吸引外國學生留台就業,改善大學宿舍居住品質,培養外國學生對台灣的文化認同。與國際學生互動,有助於養成年輕學子更多元的學習和思考習慣,例如美國。
三、明確的國際語言政策。
正確的學習外國語言有助於國際接軌,以考試為訴求的外語學習會降低使用外語的動機和信心,明確且有目標的外國語政策,有助於引導學生將外語學習與未來國際就業連結,例如新加坡。
年輕人缺乏國際觀根源,在於沒有正確的認知也沒有得到學習的環境,與其以是否認識國際名人,或是貫穿中外古今歷史與否衡量青年國際觀,何不創造國際環境讓青年沈浸於國際化環境之中。
李家同教授重視青年教育令人感佩,媒體關心青年國際觀令人振奮,希望媒體關注的不是李家同教授個人如何看待此一問題?而是真正的關切台灣的國際化政策問題。新加坡少說多做的國際化作為,可為借鏡!總統候選人,會如何評論這位元老政治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