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鎮全(軍事節目資深製作人)
氣象圖上,接連出現了好幾個颱風,一個剛走,一個又可能要來,吹亂了許多民眾四天連假的計畫,也讓好多國軍官兵必須犧牲假期,回到部隊防颱,待命投入防災、救災工作。
我常常跟身邊的朋友說,當大多數的人在期待颱風假的同時,記者和軍人,卻是最怕聽到颱風要來的消息,因為你放假,軍人和記者都要回到工作崗位上待命,而且一定要料敵從寬,不管颱風大小,就是先回來等著分派任務,回來等看哪邊有需要人力。
其實這是台灣這十多年來,經歷了許多大小災難累積出來的一種救災模式,關鍵在二○○九年的莫拉克風災,因為國軍投入救援較慢,遭到外界嚴厲批判,國軍重新思考規畫,將防災救災視為作戰任務的一環,改變了國軍的任務型態,也改變了不少軍人的生活。
現在只要確定颱風可能朝台灣過來,軍方就會依照中央氣象局的研判,加上國軍自己的氣象單位的建議,會在颱風來前的四十八小時,開始在高風險區域預置兵力,以及各種可能需要的器具,甚至在可能淹水的低窪地區,派出人力幫忙堆沙包。
同時為了充分掌握各地的颱風動態,國防部會在警戒期間,在台灣每個鄉鎮公所,派駐至少一名聯絡官,由第一線的軍官回報各地的颱風動態,一旦需要人力撤離、救援,他們都可以第一時間回報國防部的應變中心,並且調度兵力到最需要的地方。
這幾年颱風季節運作下來,國軍在掌握全台颱風情況的能力大幅提升,也縮短了救援的程序,更有效率的幫助民眾。
這回莫蘭迪颱風,南台灣高雄、屏東同樣傳出大小災情,外島的金門也被強風肆虐,在颱風來臨之前,國軍依照各縣市政府的預判,協助不少山區、土石流潛勢區的居民預防性撤離,也在颱風過後,協助清理市容、甚至是幫忙災後重建,當然也有緊急的救援行動。
根據法令規範,各縣市政府請求國軍協助救援,應該是由各縣市政府負擔相關費用,但不少縣市政府卻因為財政困難,把這些欠款忽略了,沒把錢給過軍方,甚至有縣市政府,為了要國防部的訓練用地,想盡辦法開出環保罰單,刁難國軍地方回饋金發放方式,要用最短時間把軍營逼走,吃了悶虧的國軍,卻絕對不會在人民有難的時候,跟縣市政府鬧彆扭、擺姿態,反而是更盡心盡力的投入各項工作。
嘉義縣政府新聞處長李雅貞告訴我,當國軍今年士氣最低迷,也就是小白、雄三事件發生的同時,嘉義縣的農民朋友,用一張舉牌的照片幫國軍加油,因為他們記得,在幾次天災、農損事件裡,國軍官兵都來幫忙,而且不求回報,再累再苦,他們都沒有怨言。
第一線的採訪記者也看過這樣的場景,就是救災救到疲憊不堪的官兵,發現有人拿相機對準他們時,軍人就像驚弓之鳥,全部起立立正,怕他們坐在路邊休息的照片,會被拿來酸,說他們偷懶。
我的臉書上,軍人朋友很多,每次颱風、天災,常常看到他們動態,就是犧牲假期、犧牲和家人相處時光,第一時間趕回工作崗位,也許很多人會說,這是他們本來就該做的,有什麼好說,但他們這樣無聲的犧牲,也該被尊重、被認同,千萬別為酸而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