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多時的新南向政策啟動,既然將東協、南亞及紐澳十八個國家,視為內需市場的延伸,應該先了解這些國家消費者的偏好與需求,才能決定投資和行銷的產品種類和項目。
事實上,商人對商機的嗅覺敏感度,遠高於坐在冷氣房的政府官員,台灣人擅長單打獨鬥,政府官員擬定細部執行方案前,應先傾聽企業的聲音,看看他們需要政府幫忙甚麼?
如關稅減讓談判、檢驗檢疫相關法規整合、公正的糾紛仲裁機制、即時資訊提供等,而不是政府要他們做甚麼,應該由政府與企業廠商一起選定目標;由廠商自由發揮所長,彼此相互幫助,不要扯後腿或惡性競爭。
前往當地投資,應該要有共存共榮的心態,不只自己賺錢,也要有助於當地就業及居民經濟生活改善,而不是將廢棄物、汙染留給當地居民承受。
過去前往東南亞從事農漁業投資經驗發現,由於東南亞為重要的農漁業生產及行銷地區,考量當地農戶生計,台商盡量避開從事第一線生產,以免爆發衝突甚至抗爭,在台灣與這些國家沒有正式邦交或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下,對台商相當不利。
不妨將經營重心,放在加工製造與行銷提高附加價值獲利,也較從事第一線種植來得高。對於加工原料之掌控,則可以採取與當地農戶契作模式提供優質苗種、生產管理技術、藥物正確使用等指導,確保原料數量與品質穩定,也可降低台商的投資風險。
中國大陸早已深耕東南亞市場,台灣究竟該以何種姿態揮軍南向,對新南向政策成敗影響至鉅。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