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天涯的慈悲故事 印度沙彌學園(一) 釋迦族男孩與佛的妙因緣

文與圖/常誠容 |2016.08.31
5645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2010年6月成立以來,星雲大師最關心沙彌的學習和成長。圖/常誠容
一群可愛的小沙彌。圖/常誠容
慧顯法師(右)指導沙彌打掃教室。 圖/佛光山印度德里文教中心提供

前言:

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生印度,為度化眾生,足跡遍踏恆河兩岸,弘法時間長達49年。但在佛陀涅槃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印度佛教式微,在12億人口中,佛教徒僅占人口的0.7%。「印度沙彌學園」6年前在新德里成立,為重光印度佛教撒下種子,這是華人遠赴佛陀故鄉譜寫的另一個慈悲故事。

與圖/常誠容

在紐約黃葉紛飛的深秋往西南飛,到達新德里是傍晚,慧護法師和黃進寶教士滿臉笑容的迎上前來。黃昏正美,兩人晒成棕色的臉頰映著南國的金色霞光,溫暖而自在。

進寶教士邊開車,邊介紹新德里和我即將要去的郊區道場「佛光山德里文教中心」。離市區愈遠,馬路愈窄,房子也更見稀疏破敗,牲畜成群在路上蹓躂,垃圾處處。進寶教士說,印度是個奇妙的國家,很窮、很髒、貧富兩極懸殊為世界之最,多少年來也沒什麼進步,但做為修行人,這是個有許多事情可以做的大道場。他和德里文教中心主任慧顯法師2008年一起被派到印度,至今對這個神奇的佛國還是深深著迷和充滿熱情。

慧顯法師、慧護法師和黃進寶教士都是馬來西亞籍華人,是佛光山叢林學院畢業弟子。慧護法師去年才加入印度弘法行列,德里文教中心還有兩位印度籍老師,印法老師自佛光山印度佛學院結業,勇度老師畢業於台灣佛光大學碩士班。

陋巷中沙彌學園

「德里文教中心」在新德里郊區小鎮Dera Mandi的一條陋巷中,是一棟占地2.5英畝的白色西式莊園,紅色大門上掛著不顯眼的「德里文教中心 印度沙彌學園」牌子,牆上爬滿藤蔓,五顏六色的花朵偷偷從牆後探出頭來。牆內青草鋪地,花木扶疏,池塘中睡蓮靜靜綻放,菜園中長著中國人常吃的幾樣青菜,秋日各色菊花沿著小徑盛開,祥和景象和牆外社區的破敗髒亂形成尖銳對比。

次日一早,見到穿著灰色僧服、剃了光頭的大小沙彌在園內活動,他們的長相差異很大,有的皮膚黝黑、大眼睛,有的白皮膚、高鼻子。小的只有8、9歲,大的17、18歲。在一間間課室中,沙彌們認真聽課,窗下經過的訪客對他們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下課時分,沙彌們三三兩兩在園中活動,臉上掛著純真的笑容,向迎面而來的客人有禮貌地問好。這些土生土長的印度孩子,個個能說中、英文,他們是佛光山寄予厚望的「未來印度佛教的希望」。

「印度沙彌學園」的故事,要從一次義診說起。

佛光山在印度新德里的道場──「德里文教中心」每年都舉辦慈善義診,2009年義診隊去了印度北邊的北方邦,慧顯法師經當地印度佛教青年會安排參訪,驚奇的發現當地散落著好幾個「釋迦村」,居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釋迦族後裔。

佛陀的貧民後裔

印度種姓制度根深蒂固,釋迦族在種姓中是貴族,但千百年來他們因種種原因淪落,成為社會下層的一群生活困難者。北方邦的釋迦族人居住在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的鄉村,除了貧窮,衛生條件也非常惡劣,常見人與牛羊同居一室,學校設備簡陋,孩子們常輟學下田耕種。

印度佛教青年會成員大都是釋迦族人,他們深信恢復釋迦族的昔日榮耀,唯一的方法就是重光佛教。因此他們在17年前開始,利用假日到各釋迦村向村民講述釋迦牟尼佛的昔日光輝故事,佛教的基本教義,希望釋迦族人早日醒覺,但進展有限。

慧顯法師非常感慨,他收集了許多相關資料,回山向佛光開山星雲大師提出報告,希望能為印度佛教做點事。大師認可慧顯法師的想法,認為唯有重視僧伽教育,佛教才有希望,而復興印度佛教,必須將傳承佛教的使命交給印度人。他指示慧顯法師,盡速在印度開辦沙彌學園,教育可作為「佛門種子」的印度下一代。

承奉師命,慧顯法師在2010年5月重回北方邦向釋迦族招生。招生之前,印度佛青會在各釋迦村廣為宣傳,說明光大佛教是釋迦族的使命,同時讓父母們明白,孩子留在村裡終其一生無法擺脫貧窮,不如讓他們接受佛門教育,將來弘揚佛法。

首次招生引轟動

招生當天,有一百多位家長帶著孩子前往面試,沒有夠大的場地,也沒有桌椅,慧顯法師就在「天地間,田埂上」席地而坐,和家長及孩子一一懇談,從清早談到天黑,一共挑出48個品行端正、六根具足的8到13歲男孩。

數日後他帶著孩子們回德里,近距離一起生活觀察,一個月後,再篩選出9人,讓他們剃頭穿上僧服,開始接受叢林教育和生活規範。剃度典禮在當年11月,由佛光山當時的住持心培和尚飛印度主持。此後年年辦理招生,佛光山退居心定和尚不辭辛苦,每年前往主持新生剃度典禮並傳沙彌十戒,孩子們受戒後,才算正式出家,成為佛門小沙彌。。

孩子們來自鄉下,有些習慣需要時間改掉,譬如印度人用手抓飯吃,教會他們用筷子很困難,只好先教用湯匙吃飯;鄉下人家在野地大小便,不用廁紙,大部分孩子沒見過抽水馬桶,教會使用馬桶比想像中困難;印度男人都是穿著內褲站在路邊用公共水泵打水洗澡,學園有浴室,但要說服孩子們脫了內褲洗澡,竟要奮鬥大半個月。

印度人吃各種麵餅和豆子湯,青菜則煮得黃黃爛爛撒上香料吃,孩子們入園最大的挑戰就是吃不慣,他們不肯吃綠色青菜、黃瓜和蘋果,有的孩子只肯吃比較像麵餅的饅頭,捧著一碗飯可以一粒粒地「數著」吃一個小時。

戒為無上菩提本

雖說沙彌年紀小,慧顯法師對教育品質和生活規範一點也不馬虎,他對戒律的要求特別嚴格,除隨時耳提面命外,即使在進食的「五觀堂」,他也掛著「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偈語,時時提醒沙彌精進持戒。

沙彌們的一日是由早上5點半打板起床開始,冬天此時天還未亮,但學園一天的作息就如同上了發條一樣,按部就班的展開。除了負有做早飯責任的孩子之外,所有沙彌均須在6時前安靜地整理好儀容、穿上袈裟,排好隊伍到大殿誦經做早課,聽法師開示。年紀較小的沙彌免不了打瞌睡,不專心,此時擔任糾察的較大沙彌會走到旁邊,以眼神靜靜地警告。

早課唱誦心經,十小咒、念佛號,遶佛,唱誦雖不能百分之百上板,但也沈穩莊嚴。早課之後,早齋、打忠義拳和健身禪,接著打掃、上課,一直到晚上9時做完晚課就寢,生活規律緊湊。為了讓沙彌們全面性學習,除了6堂50分鐘的印度公立學校的功課外,他們要學佛門的功課、練習梵唄儀軌,還要學習中文和巴利文。

全方位叢林教育

慧顯法師說,學習印度公立學校的課程,包括英文,是要沙彌們成為印度的現代知識分子,他們要依政府規定參加10年級和12年級會考,通過12年級會考才有資格申請大學;學習佛門功課是為將來弘法作準備;中文是園內的溝通語言,也是接受法師指導研究佛經的工具,讀、說、寫三者並重。他說,沙彌的功課比俗家孩子重很多,但他們外務少,心思單純專一,學習效果不俗。

會考是大事,慧顯法師特准備考的沙彌停止日常勞務,讓他們好好念書,會考失利的沙彌,他和一般爸爸一樣,會花錢送他們出去補習。

沙彌學園採傳統的叢林教育制度,依沙彌的入園時間分班,共有5個年級,入園一年是1年級,入園兩年是2年級。因入園時年齡不同,有可能年紀小,卻是學長。像目前全園年齡及個子最小的乘教,雖只有8歲,添飯菜時常搆不著,要人代勞,也常闖禍,但已進學園兩年,是十多人的學長。

為了給沙彌們最好的教育,慧顯法師花錢請印度合格教師進園教公校課程。學園在郊區,不容易請到好老師,慧顯法師特別請黃進寶教士和勇度老師開車,到車站接送老學師們,顯示最大禮遇。讓沙彌們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他邀在電視上教授瑜伽的名師Mr. Kaushal Kumar進園教課,如今有近十名沙彌通過考試,取得瑜伽教師證書;也請德里大學音樂系多位教授指導傳統的印度手風琴、西塔琴、Sentur(類似中國揚琴)、塔布拉鼓和笛子等五種樂器,園中也成立一支印度古典樂隊。中文通常是台灣駐印度的官員、兩岸留學生義務任教。

沙彌們每周有2小時看電視和電影,看什麼電影由大家票決。慧顯法師偶爾會帶他們去遊樂場坐摩天輪、海盜船,園內也吃素披薩和漢堡配可樂,讓沙彌們接觸流行文化,免得對外界一無所知。不過因電影時間短,一套「哈利波特」花了兩個半月才看完。

三餐帶印度風味,以前是老師設計菜單,帶著沙彌烹煮,現在長大的4、5年級沙彌已可以在大鍋、大灶前煎煮炒炸,一切搞定;較小的沙彌負責洗菜、挑菜、切菜,端菜和排桌子。飯後洗碗的洗碗,掃地的掃地,收拾桌椅的也一切迅速歸位。每周六晚餐由沙彌們輪流煮各自的家鄉菜,他們會相互較勁,看誰煮的好吃。(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