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離不開言語的溝通,而「說話」是一門藝術與學問。一句話可以燃起一個人的信心與希望,也可以挫敗、毀滅一個人。《諸法集要經》說 (大正十七,四八五中):
「若人發惡言,則如,由舌生毒故,眾人皆見棄,如見利刀杖,何不生怖畏?」
就像「←鹵地」盬份太高,任何幼苗都無法生根、發芽與增長,足以讓人敬而遠之。
反觀《大方等大集經》說(大正十三,二○三下): 「愛語者,常為利益眾生故說。」
但我們卻又常聽到別人抱怨:「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究竟什麼才是真正能利益大眾的言語呢?據《大智度論》說(大正廿五,五二七上):
「愛語有二種:一者隨意愛語、二者隨其所愛法為說。」
前者是憐憫自他的不足,而能學習循循善誘來自利利他,令得不退失慈心悲願;後者是若得堅固向善的信心,自能決了其困惑而不再起煩憂,甚至於令聽者、說者皆能心開意解,更感佩佛法的不可思議。
又《瑜伽師地論略纂》強調(大正四三,一五七下):
「愛語是尸羅者,此是正依戒而行。」
一位懂得不粗暴語、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而愛語的人,必也是卷四十六載:
「於諸眾生愛語不退,是毘梨耶波羅蜜。」)出自《大方等大集經》大正十三,三○一下)據《翻譯名義集》的解釋說(大正五四,一一一六上)
「毘梨耶…秦言精進,欲樂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謂之精進。精進有二種,一者身精進、二者心精進。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禮誦、講說、勸助、開化,是為身精進;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續,是為心精進。」
原來「愛語」也是需要恆常善行的心,就不會有「好心被雷打到」的悲情!
總之,就像《大寶積經》所說的(大正十一,五三○中):
「是菩薩持愛語戒,欲令一切眾生耳聞好語,心得歡喜樂故。」
一句愛語,無限利益,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