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三金二銀一銅」的目標,擁有史上最大陣容,及最多參賽項目的中華奧運代表團,讓我們滿心期待豐碩秋收,但里約奧運,中華代表團只繳出一金二銅成績,高度期待,只換來一次次失望。
雖然參賽不全在摘下勝利桂冠,中華代表團奪牌不如預期,也不能說是「失敗」,但誰能告訴我們:為什麼落差這麼大?為什麼原本設定奪牌的項目,總是鎩羽而歸?
今年奧運,許多小國突破了奪牌障礙,金光閃耀,使他們的國家變得宏偉,更讓我們期待選手能站上頒獎台,用他們晶瑩剔透的淚光與汗水照亮台灣,只是可惜,除了舉重許淑靜、郭婞淳及女子團體射箭,再也沒有台灣選手登台亮相。
電視機前觀賞里約奧運轉播,一次次被選手奪牌的成就感動,看見他們奪下勝利的第一時間,除了以淚水紓解艱苦賽程的壓力、以激動的神情表現無比喜悅之外,無不立即身披自家國旗繞場狂奔。
為國爭光,縱然不是奧運的唯一訴求,卻成了各國嶄露頭角的光采,奪牌才有機會升上國旗,榮耀自己國家,唯有金牌,才能聽見國歌悠揚於世界舞台。
我們口口聲聲走出去,讓世界看見台灣,還有比奧運奪牌更好的途徑嗎?這正是我們一再加碼獎勵奪牌的主因。
奧運聖殿,選手和國家的榮辱,緊密連結;奪牌之際,選手就是國家人民的化身,站上頒獎台,舉手向國旗敬禮,看國旗冉冉升起,選手的汗水,全化成國人的淚水,我們多麼渴望淚水淹沒眼眶。
里約奧運已落幕,台北世大運就將展開,「大奧運」無法登上頒獎台,何不試著在「小奧運」再接再厲,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
張博智(高雄市/備役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