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中原(前國防部戰略規畫司簡任副處長)
國防部日前宣布,明年將繼續徵集民國八十二年次前出生的九千六百名役男入營,包括國防部八千四百人、海巡署一千人及國安局二百人,確定全募兵制政策第四度跳票。
募兵制是世界民主先進國家的趨勢。由於台灣募兵人數不足,新政府是否要繼續推動募兵制或恢復徵兵制。但應從國家整體軍事戰略、台灣經濟發展程度,及台海兩岸關係互動等角度綜合考量,不能再如馬政府執政時期,只從「兵力數量」的眼光來評估。
現代科技社會中,國家之間會發生傳統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以軍隊人數多寡,衡量國家軍事能力的強弱,已不合時宜。
目前全球各國軍事發展趨勢,大多藉由軍隊「質」的提升,平衡「量」的維持。例如實施募兵制的英國、法國與德國的兵力總員額,皆未超過十八萬人;澳洲軍隊還不到六萬名。
台灣總人口數只是日本五分之一,卻維持與日本兵力相近的二十多萬軍隊人數,造成國家財政極大負擔;台灣上將人數八名是日本四名的兩倍,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國防部除應綜合考量「打的需求」、「可招募的人力」及「可獲得財力」等因素,籌建我國最具作戰效益的兵力結構,以持續組建「精、巧、強」的國防勁旅外;並積極推動「國艦國造」及「國機國造」政策,確實是重要方向。
當前我國的軍事戰略構想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軍事戰略目標也從以往「全面戰勝敵人」調整為「不讓敵人登島立足」。
換言之,未來我建軍思惟必須配合適當的兵力結構規畫,並持續籌獲高科技戰略武器,跟上國際軍事潮流,才能確保國家安全。
募兵制並不是單一的國防政策,涉及跨部會的重大國家政策,牽動內政、外交、財政、經濟、兩岸及國安體系等單位。
台灣募兵人數的規模大小,到底要定位在馬政府時期的二十一萬五千人目標;或是往下修正至十八萬五千人至十六萬人,仍有待朝野政黨共同智慧決定。
完全恢復徵兵制已不可行,逐步改良現行募兵制,朝「徵募並行制」進行,做好完善的配套制度,應是較為務實的做法。
募兵制是國家重大政策,也是國防部長期研究實施多年的兵力轉型重要政策,已沒有回頭路,必須破釜沉舟,奮力向前。
募兵政策屬於國家層級的戰略問題,影響深遠,茲事體大,需要朝野政黨共同合作「做對」的事情,否則台灣的國家安全可能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