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印記 改變世界,從我開始!

曹麗蕙 |2016.08.12
2075觀看次
字級
「根與芽」扶少團這幾年來,推動了「閱讀扎根計畫」、「社區關懷列車五年計畫」、「舊鞋救命」等活動,用實際的關懷與行動,把滿滿的愛散播出去。圖/華僑高中「根與芽」扶少團提供
「根與芽」扶少團這幾年來,推動了「閱讀扎根計畫」、「社區關懷列車五年計畫」、「舊鞋救命」等活動,用實際的關懷與行動,把滿滿的愛散播出去。圖/華僑高中「根與芽」扶少團提供
「根與芽」扶少團這幾年來,推動了「閱讀扎根計畫」、「社區關懷列車五年計畫」、「舊鞋救命」等活動,用實際的關懷與行動,把滿滿的愛散播出去。圖/華僑高中「根與芽」扶少團提供

「不要以為高中生不能做什麼,我們已經默默在改變世界了!」華僑高中「根與芽」扶輪少年服務團團長梁容爾,去年參與「舊鞋救命——送愛到肯亞」活動後,今年再接再勵,與副團長黃沐庭發起「養雞計畫」,希望以微型貸款的方式,幫助肯亞貧民窟的家庭脫離貧窮、自力更生。

兩位高中女生的宣言與行動力,展現台灣學子的雄心壯志,也體現僑中「根與芽」扶少團的精神——學生雖是小小的根與芽,卻擁有無限潛能,可以向下延伸、破土而出,直接影響校園、社區乃至整個社會!

去年「根與芽」扶少團響應美語老師楊右任發起的「舊鞋救命」活動,即是愛心發酵、串連的成果。梁容爾回憶:「當時僑中是收鞋據點,逾千名師生一起整理十萬雙鞋子。看到大家同心協力,分工合作,把『鞋山』拆箱、清潔、打包、上貨櫃,全校總動員參與國際救援行動,真的很感動!」

後來,梁容爾與「根與芽」扶少團的指導老師,也是她的母親楊淑,隨同「舊鞋救命」團隊遠赴肯亞,親自發放從台灣募來的鞋子、物資和文具。「我們在當地還發起撿垃圾換鞋活動,不僅讓當地環境變乾淨了,也希望肯亞民眾並非單向地接受幫助,而是用勞力換取報酬。」

梁容爾在肯亞目睹赤腳的孩子,因沙蚤病嚴重到腳趾甲都不見了,甚至有小朋友因沙蚤在傷口裡生蛋,侵蝕整雙腳。這樣的經歷與體驗,讓她很震撼,也深深感受雖在台灣只是小小的關懷行動——捐贈一雙二手鞋,卻能實際幫助非洲小朋友免於沙蚤鑽入腳底,造成紅腫潰爛,甚至死亡的困境。

回台後,她與黃沐庭進一步發起「養雞計畫」,自己寫企畫書,並再度與「舊鞋救命」團隊合作,以期肯亞的貧困家庭能透過雞隻借貸,養雞生蛋,自給自足,改善家庭經濟。已進入高三,不少同學都在拚上大學,為何還願意投入這麼多時間在服務性社團呢?梁容爾與黃沐庭異口同聲回答:「高中生也能改變世界,趁著我們有熱情,能力到哪裡就做到哪裡,無需等到大學才做。」

除了國際救援活動外,今年寒假「根與芽」還到雲林辦理四天三夜推動「閱讀扎根計畫」,帶領偏鄉孩童愛上閱讀。黃沐庭說:「從募書到組裝書櫃,我們都自己來,甚至帶著學生一起裝飾書櫃。看著偏鄉孩子從只知低頭滑手機,到能體會閱讀樂趣,並懂得珍惜書本,這就是我們最欣慰的事!」

六年前因認同珍古德協會推動的「根與芽」計畫——鼓勵校園學子以實際行動關懷環境、社區以及動物,楊淑創立僑中「根與芽」社團。身為指導老師的她,帶領學生舉辦過多項結合學校與社區的關懷活動,如連年號召全校師生參與「飢餓十二」生命教育體驗營,還為社區老人、清寒家庭啟動「社區關懷列車五年計畫」,並偕同學生到板橋動物之家擔任動物義工等。

曾獲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的梁容爾坦承,社會輿論會為團員貼上「不就是為了服務時數」的標籤,「起初感到很挫折,後已學會處之泰然,繼續做對的事!」她說:「我在『根與芽』扶少團學會如何攝影、剪輯、撰寫企畫書,培養了活動的統籌、組織與應變能力;甚至增進了勇氣與熱情,看事情的角度也都不同了,這都是別人拿不走的。」對於未來,她想了想,說:「我要成立一個社會企業,繼續把愛和關懷傳遞出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