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中,都應該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管好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由於無人監督,就肆意妄為。
春秋時期,衛靈公下詔,規定經過王宮門口,都必須鞠躬示敬。
剛開始大家都遵守。時間一長,慢慢大家都不遵守了,特別在宮門已經緊閉的時候,就沒人鞠躬了。有天晚上,衛靈公和夫人南子正在飲酒,突然聽到宮門外有馬車停下來,一會兒,馬車又走了。衛靈公就問南子:「這是誰啊?」南子說:「我敢肯定這人是蘧伯玉。」
衛靈公說:「你怎知是他呢?」南子說:「蘧伯玉是嚴格守法的人,對自己有嚴格要求,不管有沒有人在場。剛才一定是他的馬車,雖已半夜,但他停車向宮門鞠躬,鞠完躬後又上馬車再走。」
衛靈公說:「如果不是蘧伯玉呢?」南子說:「我就罰酒三杯。」衛靈公派人去打聽,果真是蘧伯玉。
無論什麼情況,即使是沒人在場,都要做到有所不為、有所守。這叫「不欺暗室」,就是說哪怕這個房間裡一個人都沒有,而且一絲光線都沒有,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你一個人待在裡面,也要自我約束。
【原文】靈公與夫人南子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墮行。伯玉,賢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廢禮。」公使問之,果伯玉也。(引自《二十四禮》)
【譯文】夜裡,衛靈公和他夫人南子在宮忽聽有車轔轔響,到門口就不響了。南子說:「這車子坐著的人,定是蘧伯玉。」衛靈公說:「你怎知道是他?」南子說:「從禮節上講,走過君上的門口,一定要下車。看見了君上駕路車的馬,一定要行敬禮。蘧伯玉是賢人君子,平日事君盡禮,一定不肯在暗昧地方失禮的。」
衛靈公差人去問,果然是蘧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