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萬收藏愛國獎券,強調每張都是畫家嘔心瀝血之作。
圖/張雅婷
【本報綜合報導】現代的年輕人對愛國獎券可能一無所知,但對許多中年以上的人而言,愛國獎券就如同現在的樂透,是人們一圓發財夢的快速道路。民國三十九年至七十八年發行期間,愛國獎券不僅充裕國家財政,更讓台灣民眾以愛國為名,懷抱著一夕致富的夢想。
其實,愛國獎券不單純只是兌獎、籌措政府建設經費,還兼具國民禮儀教育意義,像是不能穿拖鞋、不能打赤膊、禮讓長輩,「噴嚏、呵欠、剔牙,必須掩口」等,還有二十四孝、忠孝節義故事,都藉由小小一張獎券,每個月一期地傳播出去,相較於現代網路真真假假的訊息,或許更有它的價值。
收藏家張清萬說,愛國獎券珍貴的地方在於畫作都是畫家親手繪製後,再縮小印刷,每張圖都是畫家嘔心瀝血之作,所有發行過的一千一百七十一期圖樣從來沒有重複過,舉凡十大建設、風景名勝、各式節慶,都能在長約十二公分、寬約六點五公分獎券上看到時代的演變、縮影那個時代的台灣歷史。
第一期愛國獎券在民國三十九年四月十一日問世,直到七十四年民間非法賭博「大家樂」盛行,讓愛國獎券銷售下跌,才在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發行最後一期後走入歷史,是目前台灣年代最久的獎券。
張清萬收藏愛國獎券十八年,花費超過百萬元、擁有上千套。張清萬回想以前大家風靡愛國獎券的激動指出,「一開始一張賣十五元,比很多人一個月的工資還高」,但當時的人願意買,除了抱著發財夢,也是因為那些錢可以幫助國家建設,愛國心讓初期節慶主題多以國旗圖案為主。
其中二十四孝、忠孝節義的故事更是持續發行十四年,甚至僅用五十個字說完一個故事,還有走入歷史的防空節與反共抗俄標語「人人保密、人人防諜」,都是現代年輕人難以想像,卻是台灣曾經走過的痕跡。
九旬李爺爺
全套收藏化愛心
在台灣,收藏愛國獎券的人不少,但是要比愛心,絕對不能忘記年過九旬的李爺爺。
去年年初,人安基金會調查顯示,家家團圓的春節假期裡,有八成街友無處可去,與創世同步舉辦「寒士吃飽三十尾牙」活動,由於辦桌募款不足,李爺爺主動捐出自己收藏一甲子的整套愛國獎券給創世義賣,資助街友吃頓溫飽的尾牙,不單單愛國,更是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究極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