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來留名史冊的醫者,為數不少;他們醫術精湛,對症下藥,深受敬仰,他們還善用心理戰術,藉以疏導病人情緒,治癒疑難雜症。
戰國時代齊閔王患了憂鬱症,敦請宋國名醫文摯來診治。文摯問診後對太子說:「齊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才能治療好,如果我激怒了齊王,他肯定要把我殺死的。」太子聽了懇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證你的生命安全。」文摯推辭不過,只好答應。當即與齊王約好看病的時間,不過,文摯竟接二連三地失約。
齊王見文摯爽約,非常惱怒,痛罵不止。過了幾天,文摯突然來了,不但不對齊王行禮,還故意不脫鞋,就上齊王的床鋪問疾看病,說的言語也多魯莽粗野,齊王實在忍耐不住了,起身大罵文摯;一怒一罵之間,鬱悶一瀉,齊王的病也就好了。
中醫理論說人有七情(喜、怒、思、憂、悲,恐、驚)等情緒變化。長期強烈的情緒波動,易引發疾病,文摯根據中醫情志治病的「怒勝思」理論,治好了齊王的病,成為中國醫療史上心理療法的典範。
千百年來,中醫心理療法豐富多采,妙趣橫生,也蘊藏著科學道理,不僅使人拍案叫絕,也大有「喜怒哀樂皆是藥」之感。(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