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跖是春秋時期聞名天下的大盜。某天徒弟問他:「做賊也有道理可循嗎?」盜跖答:「當然有,能猜出屋裡有無寶藏叫做『聖』;冒險進去偷叫『勇』;偷完留下斷後叫『義』;判斷能否下手叫『智』;能公平分贓為『仁』。這些道理,不全部做到的話,不可能成為大盜!」即成語「盜亦有道」的由來,指盜賊也講道理,不是隨便就能取人財物。
莊子例舉盜跖之「道」,試問世間「道」為何物?只要遵循仁義禮智,難道就能光明正大當賊嗎?當大道被扭曲,這些漂亮的教條淪為隨時能包裝置換的空言;最後人心依舊腐敗,還多了莫名其妙的藉口。
近年來台灣社運崛起,從反黑箱服貿、課綱,到「滅頂行動」、華航罷工等…溫順的台灣人少見地用激進行動對政府或大企業長年忽視民心的作風提出異議,我以為這些初衷都是美好的,代表台灣來到改變的轉捩點。
但事過境遷,不少人發現風潮過去,問題懸而未決。服貿簽了(尚未生效)、林鳳營市占回升了、罷工持續延燒、新政府…要找小學生審課綱?
病急亂投醫乃人之常情,但最恐怖的,是醫到最後都忘了自己生什麼病了;誠如莊子向世人提問:當禮教的包裝變漂亮了,你還看得到腐敗的內容物嗎?(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