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希諴
「有沒有想過,請別人幫忙照顧您母親呢?」我問劉小姐。
「嗯,最近才不得不開始,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劉小姐看著坐在輪椅上,罹患失智症已經不太講話的老媽媽。
「譬如說,妳專心的上班,用妳上班的薪水,支付一位外籍看護,或者是將媽媽送到養護中心,也許是更好的照護方法?而且等到十年後,妳想要回歸職場找工作時,恐怕公司也會錄用更年輕的求職者。」
「唉,我早就後悔辭去工作,當時認為已經存了一些錢,應可以靠自己專心照顧母親,可是沒想到,錢已經快要用完了。」
「其他家人呢?」
「只有我了…」劉小姐突然流下了眼淚。
「這又是另外一種精神壓力,我看過有照顧者後來罹患憂鬱症。想到找不到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就無法確保自己年老以後的生活品質,也是一種壓力。」
「經濟壓力加上精神壓力,讓我有幾次發現,面對母親時,我脾氣變得很暴躁、容易抓狂?但這並不是我當初辭職,要照顧我老母親的初衷啊?」劉小姐繼續靜靜的擦著眼淚。
「妳身心俱疲了,趕快找工作,畢竟開始上班,除了可改善經濟壓力,還可以暫時隔離了照護現場,算是有喘一口氣的空間。我知道有一個養女,是個大學教授。她最後也是把她的養母,送到安養中心。」
「因為是領養的,感情不好嗎?」
「母女倆感情好的很,養母開始罹患失智症時,她實在難以兼顧家庭跟養母,就試著把養母送到風評較好的養護中心,她幾乎天天下班後,都去看看她的養母。」
「她的養母不會反抗?」
「不但不會,因為她養母被照護得很好。每次來到我門診時,母女兩人都笑的好燦爛。」
「我知道了,選擇離自己工作地點,或住家近的養護中心。有空就可以去看看,讓老人家放心,就算哪一天老母親過世了,我的工作依舊可持續。」
「如此妳不但經濟壓力減輕,經神不再緊繃,就不會再脾氣暴躁了。更可用充滿愉悅的笑容,去關心妳母親。」
「對啊,看來我反而要早點回歸職場,才能一邊顧好家裡的老人,又同時確保自己的老後啊。」
(作者為神經醫學博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