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召開,工商團體重申不參加,要等一例一休勞基法修正案三讀通過,才會重啟協商。勞動部與工商團體的裂痕持續擴大,勞工團體又堅持一周「兩例假」;勞資官三方互信基礎打破。
勞工法案不能全面討好,政黨各提版本,落入政治較勁泥沼。政府陷入父子騎驢困境,既怕被指責偏袒資方,又怕顧了勞工,害了投資環境。
全國工業總會日前發布「二○一六工總白皮書」表示,台灣全年工時少於南韓,也低於香港和新加坡。工總預言,因企業自動化生產比例提高,市場勞力將供過於求。未來十年,台灣每周上班工時可能只有四天,也就是周休三日。
周休三日是否幸福,還很難說。工總的預言也不是「恐嚇」,雖為「預言」卻已是現在進行式。機器人取代人工,不僅是因企業要緊縮人力成本,主因為愈來愈自動化的工廠生產線是科技趨勢。就如同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的巨輪擋不住。
鴻海與日本軟體銀行合作推出的服務型機器人日前亮相,第一銀行、家樂福、國泰人壽、台新銀行、亞太電信等業者首批導入,「月薪」(月租費)兩萬六千八百八十八元,比大學畢業生的22K還多。
工業機器人早已「上工」多年,在工廠只需幾個工人管理,其餘勞工則已「周休七日」。
包括台灣在內,各國經濟模式漸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如今服務型機器人推出,可以全年無休,人力勞工「周休三日」當然也「不是夢」。
德國知名體育用品製造商愛迪達CEO日前接受日本媒體採訪表示,今後機器人製造和3D列印製造將成為主要生產方式,並強調生産線將回歸歐美等消費地。
全球化的產業出走,已開始轉型。過去三十年,愛迪達及「製鞋大國」台灣企業相繼外移,到中國和越南等勞動力成本低廉的亞洲國家。但愛迪達強調「目前,即使薪資較高的德國,也能以較少的人員實現機器人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生産。亞洲的生產優勢正逐漸減弱。」
全球化肥了企業,瘦了勞工,是近年勞資對立的主因。鞋與服裝是勞動密集型産業。愛迪達稱,透過機器人生產,每年產量還可以大幅增加。如今亞洲國家工資提高,外資企業回流自己國家是趨勢。愛迪達表示,留在外國的分公司將開設機器人自動化工廠。
日本大型製造業原以中國大陸為中心,在海外的生產線在移往東南亞多年後,開始遷回日本國內。除了薪資等原因,「日本製造」的品牌、品質保證也是主因。就如同當年英國名牌Burberry風衣,轉到中國大陸設廠,許多消費者對「非英國製造」感到失望。
台商回流是好事。外資撤走,當然是遺憾。但無論企業去留,勞工都未必受益。回流的台商,偌大工廠裡可能只有一位幹部,其他幾十或上百名「員工」都是機器人。也可能生產線上的「人」只是3D列印機。
勞工在爭取工時、基本工資調高的同時,也要關注產業發展。「周休三日」、「周休七日」當然未必會成真。
但當你的機器人、3D列印機「同事」可以全年無休時,你要更精進自己的工作技能,駕馭那些「非人同事」而非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