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書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但是,清明是如何從節氣演變為節日?根據《荊楚歲時記》中說: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稱這一天叫做「寒食」,要禁火三日,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往往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而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了。
至於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已有墓祭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日益發達與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由於朝廷的推崇,清明墓祭活動到唐、宋之後漸盛,至明、清,清明節掃墓已然普遍於民間。
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一詩中寫道:「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唐代杜牧〈清明〉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宋.高菊卿〈清明〉:「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黃庭堅〈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明朝高啟:「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清.黃景仁〈客中清明〉詩云:「故鄉陌上多車馬,是處墳頭有子孫。」這些古人一唱一詠,一言一語的詩句,道出了古時民間掃墓之普遍,也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緬懷先人的情景和氛圍。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思親孝行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不少遠住他鄉的遊子,清明節仍會回鄉掃墓祭祖,即便現在多將先人骨灰奉祀在靈骨塔,後輩親族們也會在清明節齊聚上香祭拜。尤其中國人一向重視「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清明節不只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代民族英雄、愛國先烈,也都會追思紀念。尤其國民政府定都後,明定是日為「中華民族掃墓節」。清明節祭祖,已成為倫理道德傳統教育的最好形式。